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08.241
  • 學位論文

張載「氣」的思想之當代詮釋(1930―1990)――以張岱年、馮友蘭、牟宗三、唐君毅的詮釋為核心

none

指導教授 : 劉滄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傳統宋明儒學分為理學與心學兩派,而近年氣學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自張岱年(1909―2004)於一九三七年完成的《中國哲學大綱》。有趣的是,氣學這支派系,是張岱年參照馬列主義(marxism - leninism)的唯物論(materialism)所提出,並將張載(橫渠,1020―1077)視為氣學的首位成員,而且在一九四九年過後才獲得中國大陸學者們的高度重視。馮友蘭(1895―1990)於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甚至基於唯物主義的立場,修改張載思想飽受爭議的唯物/唯心對立詮釋。在馮友蘭看來,張載的氣等同物質,其思想理論內部的道德意義,乃是人類的主觀寄託,而不代表氣就因此沾染上道德意義。另一方面,位於對岸的港臺新儒家並不將張載視為唯物論者,牟宗三(1909―1995)強烈反對大陸的唯物論詮釋,並嘗試破解張載思想是唯物論的見解。唐君毅(1909―1978)雖然也不將張載視為唯物論者,但是卻讓張載的氣擺脫唯物/反唯物的對峙關係。唐君毅指出,張載的氣並非物質,不過確實是以氣作為宇宙論形而上的首出觀念。 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檢視當代張載氣的思想詮釋,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學者――張岱年、馮友蘭、牟宗三和唐君毅的觀點並提出評論。首先,探討他們各自的學術生平經歷、面對馬列主義唯物論的態度、詮解張載思想的前提和立論基礎。接著,討論他們認為張載的氣和宇宙論、人性論、認識論這三種面向有著何種關係,以評析其詮釋內容的理論周延性,繼而歸納出他們四位的研究貢獻和理論限制。目前的研究發現,從張岱年起初較為粗糙的唯物論詮釋,到馮友蘭經過改良的唯物論詮釋,以及牟宗三的反唯物論詮釋,再到唐君毅的非唯物論詮釋,對照一九八○年代迄今,兩岸關於張載氣的思想之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八○年代末以後的張載詮釋,逐漸退出唯物論/反唯物論的爭執戰場,乃至於九○年代中葉之後,雙方學界皆出現新一波以唐君毅非唯物論詮釋為典範的解釋方向。中國大陸學界有丁為祥、楊立華、李曉春和周贊,臺灣學界則有朱建民、王開府、陳政揚、蔡家和、吳懷晨、郭寶文以及王雪卿。

關鍵字

張載 張岱年 馮友蘭 牟宗三 唐君毅 唯物論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依朝代先後為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