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01.225
  • 學位論文

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

none

指導教授 : 陳義芝

摘要


本文以楊牧詩,以及詩中蘊含的中國古典為考察對象,檢視兩者間的互文關係,欲達成以下幾個研究目標:一、析理楊牧如何取材、承繼古典傳統;且如何與所處時代的語境、社會、文化互動,進而結合,產生「新變」之文本效果。二、此「新變」之效果,又映照詩人何種生命歷程、個人情志、與現世關懷。上述核心課題,為筆者期許自前人論述的視野上,再度尋索切入、立足之位置。 再者,本文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將藉熱奈特(Gérard Genette)五種「跨文本性」類型,以探索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關係。而所謂「互文性」,不同於「原文本」對於後出「當前文本」的單向性影響;「互文性」講求原文本素材進入當前文本後,產生何種新變。及此新變又如何豐富原文本隱而未明的意義裂縫處。使得文本的意義網絡相互交織,進行雙向、甚至是多重的流動。 章節安排方面,筆者首先揀選出楊牧詩中的古典要素,依序以「先秦文學」、「六朝文學」、「唐宋文學」等文學史朝代分類方式作為劃分。以下為各章節內容。 第貳章,探討楊牧詩與先秦文學的跨文本關係。其中,《詩經》、《楚辭》、及《尚書》為楊牧學術研究素材。透過考察,進一步得知詩人如何將學術活動過程,及研究成果,轉化為詩筆下的創作實踐。此外,為了確保本文論述脈絡的完整,此章第一節為筆者另闢篇幅,溯源楊牧於葉珊時期之詩作,如何與中國古典生發關係,由此作為論述上的啟程。 第參章,探討楊牧詩與六朝文學的跨文本關係。其中,此章論述要旨,將著重在楊牧詩與陶淵明詩「同題」互涉的考察。楊牧十首與陶詩同題之作,若進行初步內文探究,與陶詩內蘊、意旨竟無任何呼應、契合的跡象。故,筆者嘗試從作品所呈顯的生命情態著手,自精神層次上的「神似」之處,探究楊牧與陶淵明的跨文本關係。且進一步,細究「神似」內蘊,帶出楊牧「晚期風格」的詩作特色。 第肆章,為楊牧詩與唐宋文學的跨文本關係探究。並著重於楊牧詩的樂府情韻分析。可再細分為兩種書寫脈絡:其一,為承續舊有樂府古題,其開創之義,為呼應古典語境的同時,如何與寫作當時的社會情勢相互映照,形成「古典──現代」此多重內蘊的交織與辯證。其二,則循「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之義,自鑄現代性的「新題樂府」。此部分詩作,在詩題及內容上,看似與樂府古題毫無相涉。然而透過熱奈特跨文本性理論的檢視,以及自樂府詩的核心精神進行分析、連結,亦可尋索到古題、和新題樂府間的互涉關係。 第伍章,為楊牧詩與古典人物範型的跨文本關係探究。須說明的是,筆者前述參章所論詩作,其跨文本性多聚焦在「詩文本」與「詩文本」間的互文。此章所論詩作,為楊牧擷取「史傳人物」及「小說虛構人物」性格、生平等經歷中,富有戲劇張力的片段以入詩。由於詩的內蘊聚焦在人物典型的推衍、塑造,故在分類及作品分析上,便有相異於前述章節之處。又不可斷然自本文論述脈絡中割捨,筆者另闢蹊徑的原因在此。 楊牧作為當代華語世界的頂尖詩人,他追隨傳統,承繼傳統,進而以創作實踐,進行全面性的應和,頡頏,與超越。此鍾情古典的宏闊胸襟,不僅是作為詩人、作為創作者需具有的態度。他揭示的,更是現代知識分子理當具備的視野及自覺。

關鍵字

楊牧 傳統 中國古典 跨文本性 晚期風格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楊牧著作(以徵引版本年份先後排列)
1.葉珊:《傳說》,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2.楊牧:《葉珊散文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
3.楊牧:《楊牧詩集I》,臺北:洪範出版社,1978年。
4.楊牧:《搜索者》,臺北:洪範出版社,1982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