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199.210
  • 學位論文

應用位渦反演探討莫拉克颱風(2009)的結構對台灣降水之影響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structure of Typhoon Morakot (2009) on its rainfall in Taiwa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otential vorticity inversion

指導教授 : 王重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針對莫拉克颱風(2009)的環流結構對台灣降水之貢獻作探討,藉由片段位渦反演的方法,改變颱風伴隨的位渦擾動場與環流等。其中改變的方式有(1)調整環流大小、(2)改變環流強度、(3)改變外圍環流強度等三種,共8項結構調整之組合。調整後,使用雲解析風暴模式(Cloud-Resolving Storm Simulator,簡稱CReSS)進行控制模擬與敏感度測試實驗,以進一步探討不同的颱風環流結構對於台灣降水之影響為何?模擬結果顯示,颱風環流未作任何調整之控制實驗,不論路徑、移動速度、颱風強度變化或降雨情形,都與觀測相近。至於其他各項環流的改變,調整(減弱)越多的實驗中,西南氣流可以越早影響台灣,與颱風環流的輻合區越為偏北,不僅造成中南部山區強降雨提早發生,也會延長登陸期間的時間。這些實驗中登陸期間全台各地降水增多,而離陸階段的時間則會縮短,使得南部山區降水減少,此與莫拉克颱風實際的降雨集中於南部山區的特徵有所不同。另外,在調整(減弱)越多的實驗中,颱風在實驗初期內縮增強的現象也會越明顯,此役反應造成靠近颱風中心的降雨增加。 其中,比較降水較強的兩個時段(登陸期間以及離陸階段)之累積雨量,環流調整(減弱)較少的實驗中,降雨型態與控制實驗差異不大。但外圍環流強度減得較弱的實驗,其降雨型態則與控制實驗有明顯不同,強降水區的降雨會比控制實驗減少16%,但台灣全區的平均累積雨量則增加10%以上。此一改變可以說明,颱風外圍環流對台灣南部山區的強降水有顯著的貢獻,因此,若莫拉克颱風外圍環流的強度較實際為弱,則台灣南部山區的災害可能因此而減少。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郭鴻基,林李耀,蘇世顥,陳郁涵,徐理寰,楊憶婷,2015:氣候變遷-台灣颱風豪雨解謎,自然科學簡訊第27卷第1期
黃清勇,趙子瑩2013:西南季風對莫拉克颱風降雨模擬之影響,大氣科學期刊第42期第1號,p91-116.
Chen, T.-C., and Coauthors, 20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observed mesoscale rainbands of Typhoon Morakot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port on Typhoon Morakot (2009), H.-H. Hsu et al., Eds.,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53–81.
Chen, Y.-H., Wang, C.-C., Kuo, H.-C., Y.-T. Yang, 2017:Influence of Southwest Monsoon Flow and Typhoon Track on Taiwan Rainfall during Exit Phase: Modeling Study of Typhoon Morakot (2009). PhD 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40.
Chien, F.-C., and H.-C. Kuo, 2011: On the extreme rainfall of Typhoon Morakot (2009). J. Geophys. Res., 116, D051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