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25.219
  • 學位論文

臺灣北部梅雨季極端降水個案之系集分析與可預報度研究

Ensemble-based Analysis and Predictability of An Extreme-precipitation Event over Northern Taiwan in the Mei-yu Season

指導教授 : 王重傑

摘要


本研究針對2017年6月初的梅雨個案,並著重於6月2日當日北部地區的極端降雨事件,進行系集敏感度分析(ensemble sensitivity analysis, ESA)與可預報度的探討。該事件在短短12小時的最大累積雨量就達到641毫米的驚人雨量,並造成北部地區多處產生積、淹水現象。但在事件發生前,多數的數值模式都無法很好掌握北部地區的極端降雨,嚴重低估雨量,不利於事前的防災準備。 本研究採用45個成員的系集預報,透過5種技術得分(TS、BS、POD、FAR、FSS)的計算,來評估各成員的表現。結果顯示相較於24小時累積雨量,12小時累積雨量的得分都較低,且北部地區BS得分大多小於1(預報不足),顯示模式對於北部的短時強降雨較難以掌握,可預報度偏低。 而在系集敏感度分析方面,選取北部地區(東經120.9-122.1度,北緯25.0-25.5度)的平均6小時累積降雨量(6月2日0300-0900 LST)當作反應函數(response function)的結果顯示,影響北部地區降雨的因子主要有(1)鋒面位置和移速(2)鋒面強度(3)環境水氣含量(4)低壓擾動(5)中低層槽線,而這些因子彼此之間也互相影響。中低層槽線的位置與移速會影響到地面鋒面的位置和移速,進而導致主要降雨位置的差異,而低壓擾動的生成與發展又與對流密切相關,當低壓擾動生成後,除了會改變降雨位置的分布,也有助於將鋒後冷空氣帶至較南邊的位置,若鋒面因此南移至臺灣西北近海一帶,再配合地形阻擋使得海峽西南風增強,讓此區域的輻合作用增強,此區域恰好為北部地區降雨的上游位置,加上因輻合而加強的鋒生作用,使鋒面強度增強,而鋒生作用又會影響到鋒面的移動速度,使鋒面移動速度較慢並增強對流發展,造成北部地區產生較多的降雨。 透過高解析度實驗,顯示了提高模式的解析度是有助於改善此極端降雨事件的預報結果。另外,初始與邊界條件的品質好壞對於模式結果也有重大影響。當初始與邊界條件能較好地反映真實大氣的情況時,模式才較有機會能預報出較好的結果,進而提高可預報度。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陳泰然,1988:東亞梅雨鋒面之綜觀氣候特徵研究。大氣科學,16,435–446。
陳泰然,2007:最近之梅雨研究回顧。大氣科學,35,261-286。
莊璧瑜,2014:雲解析模式對臺灣梅雨季豪大雨定量降水預報技術之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謝竣安,2019:不同梅雨鋒面走向與移速對臺灣北部地區降雨影響之理想模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Ancell, B., and G. J. Hakim, 2007: Comparing adjoint- and ensemble-sensitivity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to observation targeting. Mon. Wea. Rev., 135, 4117–41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