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11.63
  • 學位論文

後海角時代下台灣觀眾的「國片」想像與消費實踐

none

指導教授 : 蔡如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年來,國片在票房和出品數量上皆有顯著成長,但台灣電影市場長期為好萊塢電影獨占,故國片觀眾仍屬少數。重要的是,「國片」一詞指涉對象為何值得討論。受冷戰時期兩岸政治局勢影響,過往界定國片的法規標準保有解釋空間,學術研究中常用的國家電影(national cinema)概念亦不見得適用於台灣。《海角七號》的成功,不僅讓國片自2008年起重回觀眾消費選擇之列,也逐漸開啟觀眾對「國片」的另一種想像。   本研究採取觀眾的視角,第一部分深入描寫三種國片觀眾的觀影脈絡、品味養成,以及看國片的社會性意義。過往收看好萊塢電影和大師經典的經驗,成為觀眾品評國片的基礎。相較於更普遍的大眾,本研究受訪者屬於「電影愛好者」,因為喜愛電影、擁有多元的觀影經驗,雖然他們對於電影社交功能與多樣性的期待難以透過國片滿足,但這群電影愛好者也較勇於嘗試各種國片題材。他們不屬於「國片迷」或「國片觀眾」,卻是國片的基本客群。   第二部分則先定義何謂「國片」,接著探討觀眾在國片消費背後的心理因素。本研究受訪者認為,以「台灣電影」為名,更能精確指出導演為台灣人、在台灣取景,且故事背景與台灣有關的作品。儘管華語電影同時存在於市場上,但台灣電影特有的「熟悉感」,讓他們一方面對台片展現更大的包容力,一方面也在金馬獎與中國電影競爭時,透露對台灣電影未來的焦慮。

關鍵字

國片 觀眾 消費實踐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 127-164。
毛雅芬(2008年5月7日)。〈她給台灣不一樣的電影:原子映象負責人劉蔚然專訪〉。放映週報第156期,取自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193
王雅蘭、項貽斐、蘇詠智、陳于嬙(2013年12月31日)。〈電影 大銀幕票房集中 創意要衝出頭〉,《聯合報》,C4版。
古淑薰(2004)。《台灣電影生產場域分析,1998-2003》。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桂芳(2005)。〈台港電影的互動(一):1945-1967〉,黃建業(主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上)》,頁20-23。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