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4.63
  • 學位論文

郭朵夫斯基《帕薩卡雅舞曲》及《出自小約翰‧史特勞斯為主題的交響變容》之第二首〈蝙蝠〉作品之詮釋研究

none

指導教授 : 程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為何當我們認為:變奏曲被視為值得這麼做,是因為『改變了原作』,而改編曲不值得,也是因為「改變了原作」呢?」 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 變奏的作曲技術,自古即有;自浪漫時期以降,展現巨匠炫技演奏的改編曲,大行其道,雖歷經時代審美變遷,詮釋風格轉為以「原真性」(Authenticity)為尊。因此,選取他人的既成作品加以改寫、重組,變奏曲與改編曲雖有著類似的過程,但現今評價卻截然不同:變奏曲在「引用素材而本於素材做出改變」的本質上,是最有「改編性質」的原作;而高度自由化的改編,事實上已是相當接近最富「自發的個人構思」色彩的改編。變奏曲有機會被以原作評價,改編曲則僅視為個人化的添飾,或僅為演出而妥協、扭曲原作的作品;若以成品的構型來看,重組手法、變形的程度,事實上更大幅度決定了作品是否具有「個人的原創性」,而非單純的將「非原作」的作品而一概視之。 出生於立陶宛的郭朵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1870-1938)為鋼琴歷史上,演奏機能令人咋舌的巨匠之一,其所擅長編寫的高難度改編曲,成為世人對他的主要印象,另一方面也成為主要的偏見之一。本文選取其原作及改編曲中,分別為最靠近「原創作品與改編作品分野」的兩個作品:引用了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的《帕薩卡雅舞曲》(Passacaglia,1927)以及《出自小約翰•史特勞斯作品主題的交響變容》(Symphonische Metamorphosen Johann Strauss’scher Themen)之第二首〈蝙蝠〉(No. 2, Die Fledermaus)加以探討,將其「高度重組」的寫作手法加以分析,並與實際的演奏詮釋加以研究。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路,上、下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7。
哈洛˙荀伯格(Harold C. Schonberg)。《不朽的鋼琴家》,顧連理、吳佩華譯。台北市:世
界文物,199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