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244.201
  • 學位論文

臺灣梅雨季滯留性雨帶之模擬研究:2017年6月2日個案

Modeling study of A stationary Rainband over Northern Taiwan in the meiyu season: The 2 June 2017 Event

指導教授 : 王重傑

摘要


2017年6月2日有一梅雨鋒面與伴隨雨帶在臺灣北海岸地區造成超大豪雨事件,鋒面在凌晨接近臺灣北部近海緩慢南移且呈現類似滯留的現象,對流系統在北海岸造成的12小時累積雨量高達641毫米,受此強降雨的影響在北部地區出現多處淹水的災情。綜觀環境分析顯示,低層有噴流存在、低層鋒面擾動輻合配合高對流層輻散,有利於對流系統形成與加強。雷達回波與色調強化雲圖顯示,臺灣北部上空的對流發展旺盛,類似颮線的鋒面對流帶滯留在北海岸與臺灣海峽北部,其上的對流胞不斷東移登陸造成持續的強降雨。 本研究使用日本名古屋大學的雲解析風暴模式(CReSS 3.4.2版)模擬此個案探討造成高累積雨量的原因。3公里解析度的模擬顯示,模式對於綜觀環境的表現及鋒面接近臺灣北部時移動緩慢近似滯留的現象有不錯的掌握,累積降水值可達到近400毫米。透過地形敏感度實驗的比較,顯示地形噴流的形成可產生較強的輻合帶使對流發展與增強,移除臺灣地形後只有西南風與東北風產生的輻合,其強度較弱且生成對流較少,只移除北部地形的影響則差別甚小。 利用前述3公里模擬與預報的一個成員所驅動的1公里高解析度模擬顯示,前者在24小時同樣可累積近400毫米的雨量,但高解析度預報則可超過600毫米,更接近實際觀測值。可能造成兩者累積雨量差別的結果為高解析度預報因雨帶在相同地方持續較久的時間,故在小區域可以累積集中更多降雨;而儘管模擬的鋒面移動同樣慢、降雨強度也相似,但因較屬移行性雨帶,較未停留在相同地方而導致降雨較分散。高解析預報有低壓擾動的生成在臺灣西北外海使臺灣北部近海的輻合帶長時間沒有移動,低壓南側西風與西南風產生輻合,西南西風被增強同時也增強與東北風輻合強度,海峽北部的輻合帶位置不變,降水可以集中且累積降雨較多;而模擬缺少低壓擾動的形成,為西南風和東北風產生的輻合,導致輻合帶不持續位置也不固定,雖然整體的降水多但雨帶多為移行性,因此無法集中在北海岸地區。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陳泰然,1994:臺灣梅雨季之豪雨研究。大氣科學,22,455-477。
侯喜真,陳泰然,2001:梅雨季伴隨華南西南風爆發之低壓。大氣科學,29,203-228。
陳泰然,2007:最近之梅雨研究回顧。大氣科學,35,261-286。
謝竣安,2019:不同梅雨鋒面走向與移速對臺灣北部地區降雨影響之理想模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李名翔,2020:臺灣北部梅雨季極端降水個案之系集分析與可預報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