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24.232
  • 學位論文

臺灣配樂教育參與觀察:實驗教育者的自我民族誌書寫

Observations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Screen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Experimental educators' autoethnography

指導教授 : 林真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筆者透過2018至2022年在實驗教育機構的教學與觀察,進行深度的田野式浸淫。體制外的 藝術教育有別於傳統的升學體制,不管是在教學方法、學生屬性以及辦學理念上都有著蠻不 同的定位和屬性。本報告討論:實驗教育者透過提升學生在影視音方面的競爭力之外,教學 者還面對怎樣的挑戰?同時身處業界與學界之間,應該抱持怎樣的心態和立場?如何讓師生 之間的關係走向開創大於競爭?配樂領域如何從默會知識到顯學? 透過筆者自我民族誌式的書寫,希望此書面報告能達到一定的社會效益。無論是實驗教育 的制度設計、教學理念上的重新凝思。以及藝術家角色的深化定位,希望都能促進再思考。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Daniel Greenberg (1999)。《World In Creation 自主學習-化主動性為創造力,建構多元社會》。譯者:丁凡。臺北市:遠流。
Harry Shapiro(2007)。《Waiting for the Man:The Story of Drugs and Popular Music等待藥頭:流行音樂與藥物的歷史》。譯者:李佳純。臺北市:商周。
Rich Karlgaard (2019)。《Late Bloomers: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 大器可以晚成》。譯者:林力敏。臺北市:先覺。
Richard Caces (2003)。《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譯者:仲曉玲、徐子超.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Richard Sennett (2021)。《The Craftsman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譯者:廖婉如。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