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00.143
  • 學位論文

文化經濟、都市性格與純正性的變遷:赤峰街個案研究

Culture Economy, Urbanity and Transforming Authenticity: A Case Study of Chifeng Street

指導教授 : 張容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都市經濟隨著邁入後福特主義產生再結構的現象,有別以往大量生產、製造的工業化模式,開始轉而強調文化、創意的發展取向。經濟結構的轉型伴隨都市的再結構,晚近主流文獻探討都市轉變的現象,多將之視為仕紳化的政治經濟過程。然而,仕紳化的研究容易忽略了特定文化脈絡及隱藏的社會網絡關係。因此,本研究將以都市性格(urbanity)及純正性(authenticity)的角度探究都市發展的變遷。討論於文化經濟來臨後,既有產業活動、人際網絡、都市實質地景等元素如何受到影響,及其原有的都市性格及純正性產生何種轉變。此外,同時加入政府及虛擬空間的角色進行討論,試圖分析兩者對於都市性格的形塑與純正性的建構。 本研究藉由質性研究之方式,以赤峰街為個案對象,探討其在文化經濟時代下,都市性格與純正性的變遷。赤峰街基於原有之發展背景、經濟活動及空間地景,其都市性格呈現老臺北的純正性。於經濟結構轉型的現今,文化經濟的元素進入後,赤峰街的都市特質已然產生轉變。但是這樣的變化並非代表原有純正性的消失,而是新的純正性正在形成。赤峰街正在面臨新、舊純正性磨合的變動過程之中,透過實質地景、產業活動、人際網絡的觀察,歸納赤峰街的都市性格及新純正性之展現。 經由田野調查與資料收集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發現:在文化經濟時代來臨,都市轉變的過程中,不同於歐美都市經驗的仕紳化現象,赤峰街所呈現的是都市性格由純正老臺北過渡為新純正。而這樣的轉變是基於其既有發展脈絡所衍生的人際網絡,與相對隱晦的政府角色,加上虛擬空間所共同形構而成。綿密的鄰里關係幫助文化經濟元素的進入與磨合更為順利,政府非主導性的擾動使其能有機、自然發展,最後虛擬空間體現大眾對於都市美好生活的想像降低新元素與社區之間的衝突。除此之外,由於臺灣不動產產權持有觀念的特殊性,以及土地使用混合、郊區化相對不明顯的都市結構,讓赤峰街再結構的過程有不同故事。都市中心的資產階級不易被取代與排除,互動良好的人際網絡使新產業得以融入,最後不同於仕紳化從都市性格的角度看見立基於舊的純正性積累成新純正性。然而,在面對新純正性的形成,若新、舊網絡之間沒有接軌、默契沒有形成,新的純正性便難以組成仍可能存在仕紳化的隱憂。

並列摘要


With post-industrial mode of production, contemporary urban economy is restructured. It’s different from Fordism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 This shift lead urban space to transforming. Cities play a different role and begin to development cultural facilities to attract skilled workers who will promote economy. About this phenomenon, most paper relate to gentrification and working within a urban political economy framework. However, the discourses neglect specific culture context and invisible social network sometimes. Recognizing pervasive research of gentrification or political economy, the different angle is needed. Thus, this research will talk over urban transforming with urbanity and authenticity. I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culture economy, by analyzing and observing physical landscape, local industry and social network.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Chifeng street in Taipei, this research seeks to demonstrate different urban redevelopment process in Taiwanese context, which can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structuring urban space besides gentrification.

參考文獻


尤美琪(2002),超文本的歧路花園:後現代千高原上的遊牧公民,資訊社會研究,2,頁1-28。
江尚書、吳幸玲、周素卿 (2009),後工業化臺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頁15-32。
江尚書、吳幸玲、周素卿 (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37,頁167-191。
吳齊般、莊庭瑞(2004),超連結網絡分析:一項分析網路社會結構的新方法,資訊社會研究,6,頁127-148。
李得全、周志龍(2012),全球化,後現代之都市設計與空間再結構:台北市信義計畫 30 年之回顧與展望,建築學報,頁125-1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