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81.21
  • 學位論文

過動症兒童的鑑定與處置之社會學分析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ADHD Children’s Classification and Societal Support

指導教授 : 張恆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台灣的社會環境之下,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如何、又是在何時被界定為一種「疾病」?在過動症一詞尚未如此隨處可見之前,過動兒的種種行為被認為長大了就會隨之消失,但近代卻開始使用藥物或量表等來評量過動兒,並試圖給予治療。 但即便是過動症現今被分類為一種疾病,它的診斷與評估方式仍有爭議性,因為相關的治療、用藥與處置方式、併發症狀以及連帶行為,再加上過動兒的狀況大部分介於偏差行為與障礙之間,使得過動症的診斷處於一種相當模糊且難以界定的情形。本文試圖藉此瞭解兒童的過動症在台灣的社會情境裡是如何被理解,以反映出社會環境如何呈現兒童的身體想像,並由文獻回顧與相關的資料整理,釐清過動症的能見度改變之過程。 在研究方法的部份,以文獻整理出之研究問題與假設,來進行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與訪談,除了瞭解兒童過動症醫療化的相關社會因素、相關的行動者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因素下型塑了對於過動症的理解、發現,這些因素又如何進一步的影響過動兒之就醫、醫療診斷與處置。

關鍵字

過動症 偏差行為 就醫行為 醫療化 障礙

並列摘要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a contested behavioral problem and becomes medicalized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Taiwan. While medical model se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DHD as an objective examination process, many soc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nature of ADHD.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DHD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This research collects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DHD and social policies related to ADHD and interviews parents who have children with ADHD and teachers who have taught students with ADHD. This papers shows that different 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assessment tools, schooling environments, parents’ perceptions and supports and diffe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s’ perceptions shap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s of children with ADHD.

參考文獻


吳嘉苓、黃于玲(199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 3:頁73-117。
曾凡慈(2010)。醫用者的運籌行動:形塑早期療育的照護軌跡。台灣社會學刊 45:頁63-116。
曾凡慈(2008)。發現「遲緩兒童」:科學認知、權力技術與社會秩序。台灣社會學刊 15:頁165-215。
張如杏、林幸台(2009)。特教醫療化現象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21:頁1-17。
張苙雲(1998)。「逛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 21:頁59-8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