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37.169
  • 學位論文

宜蘭詔安客屬村落的文化網絡與認同-以游氏宗族與寺廟為例

Cultural Nexus and Identity of Yilan Villagers:A Case of the YouLineage and Temples

指導教授 : 李翹宏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場域在蘭陽平原宜蘭河上游的圓村,採民族誌與漢學人類學的研究方式,爬梳地方宗族頭人的歷史意識,解析來自漳州詔安游樂山派下宗族頭人,研究他們如何以血緣、地緣性「權力的文化網絡」(culture nexus of power)推動宜蘭河上游圓村的土著化及地方建構。 筆者針對圓村游氏頭人在立雪堂與餘慶堂的宗族意識,以及在地方漢學教育中培養的文化意識做連貫討論。游氏頭人以公廟作為象徵資本,以漢學作為文化資本,在地方社會的影響很大。筆者著力於解析圓村游氏地方頭人「權力的文化網絡」,並了解其權威如何形成、如何影響現在的村廟參與者。 而現代場域中,藉著公廟「佛祖文化節」中的互動和影響,地方頭人試圖凝聚地方意識,促成地方社會的「再領域化」。 以餘慶堂宗族頭人的「能動性」而論,現任宗族頭人善於使用「權力的文化網絡」,並藉由年年回去大陸祭祖,試圖提高宗法的價值及「長房顧灶」的使命感,並應用在公嘗糾紛上,帶來大房派下房派意識的新凝聚力。圓村游氏在兩岸宗親往來的各種活動中,重新確認了「詔安 客底 」身分,以特有的宗族習性和意識牽起了對詔安的認同。

並列摘要


This study takes the Yuan Village located on the upper stream of Yilan River, west Yilan, as the main research field. The study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graphy and anthropological Sinology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local lineage leaders, and to analyze the lineages leaders of LeShan You’s offspring originated from Zhaoan, Zhangzhou, to find out how they promoted the indigeniz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through the consanguineous and geographical “cultural nexus of power” in Yuan Village on the upper stream of Yilan River. The researcher conductsconsistent discussions over the lineage leaders’consciousness of the leader of the Y o u lineages and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local Sinology scholars. The Y o u lineages leaders took the temple as the symbolic capital, andfurther the Sinology as the cultural capital, both of which gave them much influence on local communities. The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Y o u lineage leaders so as to understand how their power and authority were formed as well as how their power and authority keep affectingthe current village temple participants. In the modern domain,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cal leaderstry to unite the local facilitate the “Re-territorializ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s of the “Buddha Culture Festival” in the temple. In term of the “agency” of the Yuqing-Ancestors Temple lineage leaders, the current lineage leaders are good a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ultural nexus of power.” They have re-enhanc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atriarchal cult as well as the sense of mission by means of the annual ancestor worship and ancestral grave repair back in Mainland China. As for the “common property right” dispute, it has unexpectedly brought a new cohesion to the people descending from the senior lineages.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of the Y o u lineages, the Yuan villagersfaced with the rediscovery of the “ZhaoAn-Hakkakeh-deh”(詔安客底), connecting to the recognition of Zhaoan through their particular lineage leaders customs and consciousnesses.

參考文獻


王世慶 1985 〈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36:2, 頁 107-150。 1985 〈談清代臺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臺灣文獻》39:4,頁 181-196。1999 〈結首制與噶瑪蘭的開發──兼論結首制起自荷蘭人之說〉, 收於湯熙勇,《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 7 輯,頁 469-501。臺北:中央研 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 2004 〈土地行政與契約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存契約文書解題〉,《臺 灣史研究》11:2,頁 223-242。 王明珂 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 期,頁 6~19,台北:當代雜 誌社。 北市游氏宗親會編輯群 1994〈廣平月刊〉年 6 月,第四版。台北:北市游氏宗親會。 呂妙芬 2003〈施潤章的家族記憶與自我認同〉,《 漢學研究》21:8,頁 305-336。 李清蓮 1976〈宜蘭之西皮福祿百年考〉,《蘭陽》8,頁 101-110。 卓克華 1976〈台灣寺廟對地方的貢獻〉,《臺灣文獻》38 期,頁 190-191。 周翔鶴 1997 〈埤圳‧結首制‧力裁業戶──水利古文書中所見之宜蘭拓墾初期社 會狀況〉,《臺灣研究集刊》第 3 期、總第 57 期,頁 69-78。 1998 〈從水利事業看清代宜蘭的社會領導階層與家族興起〉,《臺灣研究集 刊》第 1 期、總第 59 期,頁 62-70。 蔡淵洯 1985 〈合股經營與清代台灣的土地開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3, 頁 275-302。
朱家嶠 1999《漢人宗族意識與宗族表現》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2007《親屬、實踐與漢人宗族觀-以宜蘭秀才村為例的歷史人類學探討》台 北,台灣大學人類學所博士論文。 何懿玲
1980《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翹宏 1995《祭祀活動與分類意識—澎湖許氏宗族的歷史和結構〉,清華大學社會 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宏 1996《蘭陽平原三山國王廟景觀之生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林桂玲 2003《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清華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台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新竹,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旭宜 1995《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許淑娟 1991《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立 2010《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1802-1945)》, 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榮 1998《清代北桃園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中壢,(中央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南旭 2013《清代台灣噶瑪蘭的成立與開墾社會變遷 1786~1820》台北,政大台灣 史學所碩士論文。 黃于玲 1998 《清代噶瑪蘭土地租佃制度的形成與演變──以國家與階級關係為中 心的分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娟 2004 《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 詹素娟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 1990 年)〉,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玉玲 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方社區為例》中壢,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玫汝 2009《宜蘭地區辦桌與地方形塑:以謝總舖師承辦的同樂村社區辦桌為例〉 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玲 2004《宜蘭地區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之演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簡瑛欣 2003《宜蘭廟群 khiam(示簽)祭祀圈的研究》台北,政大民族學所碩士論文。
林秀幸 2003〈以社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和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台灣客家聚落為 例〉,《 民俗曲藝》142,頁 55-102。 林開世 2003〈風景的形成與文明的建立〉,《 台大人類學刊》1(2),頁 1-38。 林衡道 1963〈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台灣文獻》第十四卷第一期,頁 153。 張珣 2002《祭祀圈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 《台灣考古人類學刊》58,頁 78-111。 莊英章 1974〈台灣漢人家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121~122。 1996〈台灣漢人社會的若干省思〉,《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期(南港,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28~40。 1998〈客家研究的人類學回顧〉,《客家文化研究》創刊號,頁 26~27。 許倬雲原著、曾雨潤翻譯 1993 〈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宜蘭文獻雜誌》5,頁 71-93。 許嘉明 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頁 165~190。 陳中民 1967《晉江厝的祖先崇拜與氏族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 頁 167~194。 陳世榮 2006〈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頁 129-168。 陳長城 2005〈最懷念的長者-陳進東:陳長城先生訪談錄〉,《宜蘭文獻雜誌》-陳進東 特輯 73-74 合輯,頁 161-166。。 陳進傳 1993〈清代宜蘭家族的發展〉,《台北文獻》直字第 103 期 3 月,頁 96~99。 1991〈清代噶瑪蘭城之興建〉,《民俗曲藝》55,頁 7~20。 黃于玲 2003 〈宜蘭河與原住民─從水系看噶瑪蘭的村落與文化〉,收錄於李素月《故 鄉的河、慢慢的流──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文集》,頁 199-224。宜蘭:宜蘭 文化局。 蔡欣如 1999〈游文衍先生訪談錄〉,《宜蘭文獻》三十七雙月刊,頁 100-11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