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5.145
  • 學位論文

陳婉茹大提琴演奏會含輔助文件演奏會錄音、樂曲解說及室內樂演奏會錄音

WAN-JU CHEN CELLO RECITAL WITH A SUPPORTING DOCUMENTS RECORDING AND PROGRAM NOTES OF THE RECITAL AND RECORDING OF THE CHAMBER RECITAL

指導教授 : 黃盈媛
本文將於2025/07/24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本次音樂會共有四首曲目,其中包括為俄國作曲家米亞斯科夫斯基及普羅高菲夫、捷克作曲家馬悌努、波蘭作曲家蕭邦的作品。四首作品中將透過資料文獻的閱讀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創作年代背景,透過分析作品中所運用的動機、聲部間的旋律與句法、力度記號的表現、段落的設計,呈現更適當地樂曲詮釋。 1. N. Miaskovsky: Sonata No. 2 for Cello and Piano in A Minor, op. 81 透過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以及二十世紀初俄國音樂文化發展,認識此曲的創作背景與樂曲分析。全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中庸的快板、第二樂章為如歌的行板、第三樂章為生氣勃勃的快板。米亞斯科夫斯基的成長過程經歷了許多戰爭,奏鳴曲中帶有強烈哀傷感,充滿俄羅斯音樂獨有的濃烈憂鬱。樂曲解說中會充分的探討鋼琴與大提琴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每個樂章的特性、和聲、織度。 2. B. Martinů: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Rossini for Cello and Piano 馬悌努這首羅西尼主題變奏曲運用了與帕格尼尼著名的《羅西尼主題變奏曲》(摩西變奏曲)同一個主題所寫的變奏曲。這首變奏曲有四個變奏。在此曲會出現許多快速的音群、音色上的轉換、速度上的分配,呈現出各個主題的變化。樂曲解說中會介紹馬悌努的生平及時代背景、說明《羅西尼主題變奏曲》主題由來,此曲的變奏曲手法、主題動機與每段變奏的關係,以及詮釋每段最為適當的方式。 3. S. Prokofiev: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 119 這首C大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19創作於1949年。全曲有三個樂章,分別為沉重的快板、中板、不太快的快板。在俄國政府層層的壓迫以及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普羅高菲夫試圖以二十世紀初的音樂語法作為創作的素材,如大量使用半音及鄰音、和聲外音,並突破傳統的和弦框架,以製造出新的音樂張力。樂曲解說中將探討此曲的和聲配置、樂曲架構、樂句分析,並將能夠呈現更適當地樂曲詮釋。 4. F. Chopin: Polonaise Brillante for Cello and Piano, op. 3 有鋼琴詩人之稱的蕭邦一生致力於鋼琴音樂的創作,他的作品中大多是鋼琴獨奏曲。這首華麗的波蘭舞曲創作於1829年,是獻給大提琴家莫克(Joseph Merk, 1795-1852),是蕭邦作品中少數為鋼琴以外的樂器所創作的曲子。此曲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序奏,緩板,由鋼琴奏出強而有力的C音後立刻轉弱奏出一連串的三十二分音符,在由大提琴帶出主要的樂句;第二部份是波蘭舞曲,精神抖擻的快板。蕭邦會在譜上的許多地方加上重音記號,讓樂曲產生特殊的韻味。此外,大提琴有許多快速的音階、炫技的技巧與鋼琴複雜的音階、琶音、分解和弦、炫技音群,都考驗演奏者的技巧與合作,鋼琴部份的聲響較豐富。樂曲解說中會深入分析樂曲的樂曲架構、織度、節奏以及大提琴與鋼琴合作上的聲部平衡。

並列摘要


B. Martinů: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Rossini for Cello and Piano N. Miaskovsky: Sonata No. 2 for Cello and Piano in A Minor, op. 81 F. Chopin: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for Cello and Piano, op. 3 S. Prokofiev: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 119

參考文獻


大衛.古特曼。《偉大作曲家群像:普羅高菲夫》。白裕承譯。臺北:智庫出版社,
1996。
李哲洋。《名曲解說全集13》。臺北:大陸書局,1988。
焦元溥。《聽見蕭邦》。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出版社,20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