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00.86
  • 學位論文

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台灣(1860-1885)

Revisit Contact Zone: Reviewing 19th century Taiwan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western travelers (1860-1885)

指導教授 : 邱德亮

摘要


本論文將19世紀西方旅人的台灣書寫視為進入時代之媒介,擷取旅人於旅行時對身體感受與物質的敘述並進行分析,以此做為貫穿接觸帶(contact zone)與會面點(meeting point)的主要軸線,討論1860-1885年間不同帝國觸角與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勢力於台灣延伸、交會、流動所產生的接觸帶畫面;並透過旅人實際經驗而對旅行與生活所產生之敘事,展示接觸帶中疆界的模糊特性與多重性,以及作為接觸帶的19世紀台灣之原有且複雜的內在秩序。 本論文透過旅人對19世紀台灣的日常生活與大小事件、物件的多元描述,展示出19世紀台灣多重面貌,並藉由西方旅人於19世紀台灣所遭受的生理與文化兩種身體的脆弱,敘述旅人(相對於台灣的他者)進入台灣之後,與其文化概念上的他者(19世紀台灣)遭遇時,所感受之以多種形式存在的、豐沛的台灣生命力,並以此回視當時台灣立體且複雜的一個切面,進而拆解西方旅人概念中的平面東方。 最後,以兩個事件做為聚焦討論主題:在1867年羅發號事件後續處理過程分析中,本文將多方介入者的敘事作為主要資料,以此為例,討論疆界做為開口的可能性與多重性;再以1884-1885年間清法戰爭北台灣封鎖為例,討論位居疆界邊緣的文化過渡狀態。透過這兩個事件中多方勢力於19世紀台灣的交會,展示多方敘事對焦後所產生的動態歷史片段與接觸帶的活力。

關鍵字

旅人 遊記 遭遇 接觸帶 會面點 帝國視角 他者 身體感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述報法兵侵台紀事殘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3. 李尚仁,〈醫學、帝國主義與現代性:專題導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No.54,頁1-16。
7. 許文堂,〈清法戰爭中淡水、基隆之役的文學、史實與集體記憶〉,《臺灣史研究》13:1,2006,頁1-50。
11.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1993,頁59-79。
13. 陳芷凡,〈漫說恆春太寂寥?─李仙得筆下的番人形象與其族群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2009,頁329-362。

被引用紀錄


林紋沛(2016)。清末至日治初期來臺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以李仙得與達飛聲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3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