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6.159
  • 學位論文

臺灣京劇演員參與崑劇演出研究(1949~2013)

Jingju performers attending Kunju performance in Taiwan (1951~2013)

指導教授 : 李國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臺灣無職業崑劇劇團,除曲友票戲外,崑劇演出由京劇演員兼演為常態。1949年後,滯臺京劇藝人在臺灣的演出,保留過去京班中兼演崑劇的傳統。1951年後小大鵬、復興、小陸光、小大宛、小海光等相繼成立並招生,自入劇校便以同場曲開蒙,分科後,兼以崑劇教學期培養出崑亂不擋的演員。徐露於1980年演出新象《牡丹亭》,帶動了臺灣戲曲界的崑劇風潮,展現崑亂兩下鍋的演出能力。1991年起曾永義與洪惟助聯合主持了長達十年的「崑曲傳習計畫」,規模培養京劇演員學習崑劇。2000年洪惟助成立「臺灣崑劇團」,台北崑劇團、蘭庭崑劇團、1/2Q劇場等相繼成立,為臺灣的崑劇發展帶來繁榮的景象。臺灣崑劇史的發展脈絡中,京劇演員不曾缺席。因此,本文擬研究臺灣京劇演員參與崑劇史,探討各時期京劇演員的崑劇參與狀況與未來發展。

並列摘要


There’s no professional Kun’ju troupe in Taiwan. That’s the reason why Kun’ju was performed by people who love-and-learn Kun’qu and Jing’ju performers in Taiwan. After 1949, Jing’ju performers kept the tradition of performing both Kun’ju and Luan’tan(Kun-Luan bu dang). From 1951 onwards, junior-Da’Pong, Fu’Xing, junior-Lu’Kuang, junior-Da’Wan, junior-Hai’Kuang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y were enlightened from lots of tong’chang’qu on beginners qu’pai course. “New Aspect” invited Xu-Lu starring the Kun’ju “Peony Pavilion” in 1980, which aroused more Jing’ju performers acting Kun’ju. “Kun’qu Inheritance Plan” started in 1991, inviting dozens of Kun’ju performers to teach. Since 2000, more Kun’ju troupes were founded, bringing frequent Kun’ju performance.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history of Jing’ju performers participating Kun’ju performance in Taiwan from 1951 to 2013.

參考文獻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柳天依,《郭小莊雅音繚繞》,台北市: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郭小莊,《天涯相依》,台北市:九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0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年9月1日。
鍾廷采,《台灣業餘崑劇團觀眾發展之研究──以水磨曲集崑劇團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