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2.240
  • 學位論文

我國國防安全軍備自主發展之研究

Studyon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ROC's national defense and security policy

指導教授 : 藍玉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科技運用於軍事作戰之中,最具體的展現,即是武器(Weapon)又稱為兵器。英國福勒將軍曾經說過一段名言:「工具或武器如為絕無僅有者,佔致勝因素百分九十九,而所謂戰略指導等因素的影響則微乎其微」。而矛、箭、盾等裝備的現世曾是武器發明技術的尖端,偉大的成吉思汗活用它們統治了從太平洋到烏克蘭的領土,其範圍相當於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的兩倍,羅馬帝國的四倍,就是證明著誰擁有高科技技術,就可與之抗衡,甚而爭霸世界,這也足以證明武器不但是科技的結晶,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依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所分析的國際無政府文化內涵,在在體現當今身處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尤其面對我國假想敵─中國大陸在軍備發展的實力係採逐年大幅度的增長趨勢,基於國際安全觀點,美國亨利‧季辛吉曾說過:「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獲得絕對的安全,假使某一個國家獲得絕對的安全,則所有其他國家都會感到絕對不安全」,是故站在國防安全的角度看來實不能等閒視之,雖然雙方因經貿關係趨向於和平相處,但台灣自蔣經國開放政策施行,歷經李登輝、陳水扁任職總統期間,不難發現雙方政府在政治、外交等角力多有肇生軍事衝突之機,鑑此,使我們不能不努力強化國防建設,並瞭解國家周邊環境的國家安全及未來的處境,以因應國家的軍備發展實需。 中國與日本所發生的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國防建設成果優劣的史實驗證,在戰事爆發前中日兩國近乎同時開始進行各項改革,也就是中國的「自強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在軍事的改革雙方均是見證到西方科學的科技發展而取向西方學習科技強軍的本事,但一樣學習二種結果。當時中國只認為學習科學和大量採用西方武器裝備,就算是達成軍事現代化的目標,回顧中國境內歷次戰爭雖然有充足的洋槍大砲,兵力也不虞匱乏,但仍是頻遭列強欺侮,受盡喪權辱國之事;反觀,日本島國不僅入侵中國、打敗俄國,甚而獨自發動太平洋戰爭,至今科技工藝及經濟實力仍位居世界牛耳,這全然不就是最具國防自主的能力及施行意志的明顯對比。 在現今軍武科技日新月異,國際情勢詭譎多變的環境中,基於台灣戰略地理環境、歷史演進經驗及國內軍事發展現狀,探究台灣國防軍備發展應如何有效因應,以確保國家安全、生存與發展,殊作為主要研究與觀察方向。

關鍵字

軍備發展 軍備自主

參考文獻


吳衛,2005年3月,〈共軍現階段跨越式軍備發展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頁47-59。
陳華凱,2008年,〈全民國防與軍事互信機制-矛與盾的辯論〉,《復興崗學報》,第92期,頁135。
陳世榮,2005年3月,〈法國國防科技前瞻評估〉,《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頁28-36。
徐大杰,2005年3月,〈中共能源與材料高科技發展概況〉,《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頁37-46。
陸軍聲,2005年3月,〈以槓桿原理建構不對稱戰爭概念-推論我國、中共與美國間的不對稱戰爭〉,《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頁106-1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