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81.145
  • 學位論文

從人情與面子理論談侍從主義的反轉

指導教授 : 蔡榮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台灣的地方派系研究中,大多以恩庇侍從理論、社會關係理論和社會交換理論出發,並受理論的指引,解釋不同時空背景下地方派系的生成、發展、壯大、改組及式微。但其中也有學者指出,有些縣級的地方派系已經消失,亦即侍從主義已全然崩解(王金壽,2006)。然而,「侍從主義的瓦解」還是無法解釋為何在失去恩主的利益交換條件時,派系仍未消失,這突顯了侍從體制崩解了,但派系組織仍然存續。派系如何在侍從主義瓦解後,以何種新的基礎來運作,是本論文所關注的核心焦點和問題意識。 在法律日益健全與社會資源公開而普及的社會中,由侍從理論來解釋地方派系的傳統觀點已經無法掌握派系在民主時代的運作。然而,若以侍從主義的崩解來解釋派系選舉動員的失敗,對於選票所呈現出來的「基本盤」及樁腳和選民的緊密連結仍無法說明和解釋。本文目的企圖以「人情與面子」的理論,彌補上述的不足,並回答政黨與派系或派系與樁腳間如何因侍從主義的反轉而產生質變,及解釋派系的運作機制與過去的方式出現何種的差異。以下是本研究的論點和觀察: 第一,國民黨和地方派系的關係已從傳統恩庇侍從之間上對下的層級控制關係產生質變,對地方派系而言,國民黨的恩惠行為無論是質與量無法與昔日相比,其也漸漸消失對基層社經利益的組織和控制力。地方派系的領導者與次級領導者基於對國民黨的自我定位與歸屬,及革命情感而沿續與國民黨平等互惠的合作和結盟關係,不再受國民黨的支配和左右。 第二,地方派系的領導者與次級領導者和樁腳之間的關係並非固定不變,也非由上而下高度整合的金字塔模型,而是會隨著互動場域的不同、互動的頻率與互動品質的好壞,決定雙方關係的親疏遠近,並主觀的判斷和期望互動的雙方所應付出的資源和義務,其中「回報」(是社會或人類學理論中的交換概念)的成份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派系的領導者對於次級領袖並沒有上對下的控制力或強制力。派系的次級領袖對於樁腳也非純以政治利益,就能收買,必須依靠其他的關係連結或情感聯繫。同時,選民也因與樁腳關係的親疏遠近而決定將票投給數位來請託的樁腳所支持的候選人中的哪一位,「情感關係」成了最後投票的關鍵,有別於過去以所獲利益多寡的衡量。 第三,派系的次級領袖或許會因與派系領導者的關係淡化而對於選舉的投入程度降低。樁腳也會因與原派系次級領導者或候選人之間的關係疏離,而流動於不同的派系之中。有別於過去我們對於地方派系金字塔運作模式中,上對下堅固不變的關係及不易流動的情形。 第四,樁腳和選民的關係亦因親疏遠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互動方式和回報表現,說明整個選舉機器的運作過程中,對於關係的建立與延續的重要性。在關係網中個人主觀的判斷和「請託者」之間的關係,決定給予對方多少人情與面子,這人情與面子在選舉時,則是以選票支持的方式來加以回報。 關鍵字:地方派系、恩庇侍從理論、社會交換理論、人情與面子理論、樁腳

參考文獻


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第
王金壽,2004,《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
灣政治學刊,第八卷,第一期,頁99-146。
王金壽,2006,《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
潰》,台灣政治學刊第十卷第一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