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5.203
  • 學位論文

從國際人道干預探究國家保護責任之發展與實踐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指導教授 : 蔡育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以「保護責任」概念向處於危險境地的人民提供生命上的援助與保護,是冷戰結束後所興起之新規範,強調保護人民的安全不僅是國家的固有義務外,也是國際社會的一項重要責任。有關此概念內容主要針對後冷戰時期,諸多國家國家發生大規模內戰,造成眾多無辜平民的死傷與流離失所,這些現象不僅引起國際社會的反思並認知到「人道干預」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實施必要,然此亟需解決的是讓國際社會以「保護人民」為目的之「人道干預」賦予正當與合法的要素。 緣此,聯合國身為國際社會中集體安全的重要機構,遂對冷戰後的人道危機困境進行檢討與回應,而這一切最大的宗旨是為避免過去的歷史再度重演,讓國際社會成為保護人民的最後一道防線。有關保護責任跨出第一步的重要實踐,莫過於2003-2007年的蘇丹達佛危機所爆發的大規模屠殺事件。儘管當時保護責任執行不盡人意,但這也成為保護責任首次執行的寶貴經驗,國際社會對於保護責任的提倡也並未因此而中斷,聯合國更在2009年9月14日的大會中,以「保護責任」為主題之決議案獲得通過,成為日後解決衝突的法源依據之一。

參考文獻


林雍昇,「從國際刑法的發韌到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兼述羅馬規約的主要內容」,台灣國際法季刊,第2卷第2期(2005年),頁281-307。
孫國祥,「國際刑事法院未來成效之探討:多一點法律少一點政治?」,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2002年),頁105-123。
陳牧民,「當代國際安全理論中的主權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22期(2008年)頁107-126。
陳偉華,「主權與戰爭:兩岸關係的轉捩點」,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2001年),頁189-212。
葉家威,「人道干預的倫理反思:人道的暴力、正當的干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3期(2005年),頁53-9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