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36.254
  • 學位論文

1與0的世界:網路犯罪公約和我國刑法第36章以及電腦詐欺之比較研究

1 and 0: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Cybercrime Convention and Chapter 36 and the Computer Fraud of Taiwan Penal Code

指導教授 : 廖宗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國際法在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發展,會隨著時代的潮流和歷史的演進而不斷更新其內容,當代21世紀最重要的就是跨國界議題的討論,本文分別以人權和環境兩個例子說明國際法對我國所產生的影響,即使非締約國也可透過國內法的制定或採納,顯現遵守國際規範的決心和意圖,此點在跨國界議題尤為重要,而電腦犯罪因為網路的運用,早已打破傳統國界的藩籬,成為當代新興犯罪的類型,各國無不積極面對此挑戰。 歐洲理事會網路犯罪公約在2001年開放簽署,其內容包含實體法、程序法、管轄和國際合作規範,讓各國了解電腦和網路為這個世界所帶來的衝擊,希望能藉由歐洲理事會網路犯罪公約這個共同規範,讓各國有機會檢視其國內法的相關規定,並促進國際合作,共同打擊電腦犯罪。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警政統計通報資料可以了解我國歷年的電腦犯罪情形,其中以妨害電腦使用和電腦詐欺為最嚴重的情形,故以我國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第358條、第359條、第360條和第362條)以及電腦詐欺規範(第339-1條、第339-2條和第339-3條),和歐洲理事會網路犯罪公約的規範(第2條、第3條、第4條、第5條、第6條和第8條)做出相對應的比較,希冀能為我國學術研究和修法提供參考方向。

參考文獻


林永謀,電腦犯罪與刑事法上之問題,法令月刊,35卷7期,頁9-11,1984年7月。
林佳蓉,網路詐欺案例類型、法律適用及犯罪防治之道,科技法律透析,13卷8期,頁50-62,2001年8月。
廖福特,國際人權條約內國法化與地方自治體,台灣國際法季刊,7卷2期,頁75-116,2010年6月。
蔡墩銘,電腦與業務上犯罪,法令月刊,36卷5期,頁8-10,1985年5月。
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草案,中華經濟研究院。

被引用紀錄


林晉源(2015)。論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條入侵電腦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24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