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44.44
  • 學位論文

泰北僑民的中華民國認同之變遷

Overseas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s Change of Ident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指導教授 : 趙文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試圖以國內常見之認同理論,來探討泰北僑民對於中華民國認同之變遷是否適用。其中發現,江宜樺在《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所提出之三個認同類型中,僅有「民族主義式的國族認同」適用於研究泰北僑民對於中華民國認同之變遷。 位居泰北的華人,歷經從雲南遷徙至緬甸,再遷徙至泰國北部。在定居泰北之後,這群華人開始建立村落,開辦學校,傳承中華文化。中生代的泰北華人,以建立華文學校、辦教育為傳遞對中華民國認同的方式;而新生代的泰北華人,則因為現實生活所需,及認為華語文具有可能的就業優勢則繼續擔負教授華語文的責任。兩者對於來自臺灣的中華民國的態度,亦從「中央政府的延伸」轉變為「外國民間團體的援助」。此一從「我者」轉變為「他者」的過程,本研究建議後續的研究者可以「離散」的途徑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字

泰北華人 認同 華文教育

並列摘要


This study trie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domestic common identity theory applies at overseas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s change of ident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only the nationalism path in Yi-Huah Jiang’s Liberalism,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can apply at northern Thailand.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 were from Yunnan to northern Myanmar, then to northern Thailand. They established villages and schools, tried to transfer the Chinese culture. Mid-age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 see that as an ident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the new-age Chinese see Chinese language as a technique and a possible strengths in workplace. They see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n “executive government” to a “foreign country’s help.”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future research could try the “diaspora” path.

參考文獻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2004年)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1997),頁83-121。
陳志柔、于德林,「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第10期(2005),頁95-148。
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1995),頁6-43。

被引用紀錄


許純鎰(2016)。從異域到茶鄉:泰北邊境的茶產業與地方浮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410
黃佩雯(2014)。中華民國僑務政策之研究:以泰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7297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