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18.48
  • 學位論文

初次尋職青年失業之就業促進與所得保障議題之初探

The Exploratory Study of Employment Promotion and Income Support for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as First-Time Job Seekers

指導教授 : 周玟琪 博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作為全球經濟危機最大受害者的青年,面對失業卻容易出現求助無門的現象,即便提供青年保障,政府、家庭與青年個人功能的責任分擔界限又是如何?當前社會普遍認為青年無須負擔家計且相對容易找到工作,但卻忽視就業環境的變遷,造成就業型態的轉變;加上以往被視為保護傘的家庭,如今可能出現破洞,例如父母失業而無力提供支持或因子女失業而不敢輕易退休。基此,本研究透過生命週期的概念來探究當前青年世代面對的環境與挑戰,如青年面臨失業時,尤其是初次尋職青年,可能因未參加就業保險或是在學期間打工加保的保險年資不足而不具備請領失業給付的資格,而在失業期間無法獲得來自政府的制度性經濟支持。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及既有統計資料分析法(existing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進行國內外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並運用各項政府統計資料,如就業保險統計資料、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資料、人力資源及人力運用調查的原始資料等,分析我國青年所得保障與就業促進的現況與缺口。本研究有以下幾點摘要發現: (1)以2011年為例,初次尋職失業者占總失業者的20.4%,其中15-29歲占初次尋職失業者比率為90.7%;初次尋職者的平均失業週數為27.3週,而且有13.3%屬於失業超過一年以上。 (2)以2011年為例,15-29歲的勞動人口仍有30.1%未參加就業保險;15-29歲失業者中領取失業給付的比率為1.7%,低於平均值(4.9%);平均每人每月可領取的失業給付金額為15,978元,是整體平均的77.5%。 (3)根據主計處人力運用資料,以2011年為例,青年失業期間的經濟來源以家庭支持的比例為48.7%,依靠原有儲蓄的比例為22.3%。依靠家庭的比例出現下降趨勢:15-19歲從2009年的94.1%降為2011年的90%、20-24歲從82.7%降為80.6%、25-29歲從61.9%降為57.9%。 (4)根據勞委會2010年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15-29歲青年透過正式就業輔導機制尋職的比率為16.4%;根據主計處2011年人力資源調查顯示,15-24歲尋職者中透過正式就業輔導機制尋職的比率為35.4%。 (5)以高等教育資料庫97學年度畢業後一年的大專以上學生為例,貸款總金額在30萬以上的比率為49.1%,其中13%的貸款總金額在50萬元以上。 最後,根據以上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 針對初次尋職青年的就業議題,評估透過繳納保費的制度來提供初次尋職失業青年基本所得保障的可能性,並結合就業促進政策以縮短尋職時間;(2) 透過提供青年基本所得保障,以增加青年前來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尋求協助或就業促進的的誘因;(3) 加強宣導大學生打工時應加入勞工及就業保險;(4) 為減少心理社會償付延遲(Psychosocial Moratorium)發生的可能,應使青年提早認識自己,並著手規劃未來生涯;(5) 應擴展青年對就業的認知,如創業、非營利組織的就業與非典型工作都是青年可以運用的就業管道,應以開放的心胸把握每個可能的就業機會,盡早累積自己的就業資本,才能將其轉化為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江豐富(2006) 外勞引進對本國勞工失業、職業選擇及薪資之影響。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37(1):69-111。
李易駿、古允文(2007) 機會開放或結構限制?台灣青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過程中的Yo-Yo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7:105-149。
柯志哲(2005) 失業,不只是經濟問題:評李誠主編,《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臺灣的失業問題》。台灣社會學刊 34:259-270。
張家榮(2011) 被出租的年輕人:高學歷青年派遣勞工的勞動。台北市: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祖欽、李易駿(2007) 促進就業的反社會排除政策:英國與法國的比較與分析。國家與社會 3:63-118。

被引用紀錄


楊兆豐(2014)。從活力老化與世代團結觀點探討台灣勞保年金改革及活化勞動市場〔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746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