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27.132
  • 學位論文

文化差異對社會福利服務公私協力模式之影響

指導教授 : 李翠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社會福利公私協力議題近來備受重視,效法新右派主張,走民營化發展路線的福利輸送模式備受批評。因此學者認為,傳統儒家文化的特殊性,或許為西方模式在台灣能否順利推行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即循著此論點,從文化差異的角度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藉由訪談東西方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社福機構,希望能夠了解文化差異是否會影響公私部門的協力運作,並透過Hofstede所提出的文化維度理論、以及呂朝賢所建立的公私協力互動模型,觀察文化差異對社會福利領域公私協力的影響。 研究發現,東西方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社福機構,在文化與協力模式方面差異不大。由於受到我國法規制度設計與服務性質的影響,導致西方宗教背景的機構逐漸褪去西方文化的特徵,組織文化發展與東方宗教背景的機構逐漸趨同。與政府部門的協力互動上,則因公私雙方於合約簽訂之初,即將服務的各項規範與補助規定詳載於合約中,所以平時互動程度不高,僅在定期會議上有交流互動。除此之外,本研究還發現組織資源的多寡,對於公私雙方於資源面向的互動也會造成影響。東方宗教背景的社福機構在台灣因信徒人數眾多,以及具有行善布施以累積福報的價值觀,所以資源上較西方團體豐富,對於政府部門資源依賴的程度較低,與政府部門於資源面向的互動也相對不高。

參考文獻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 台灣與英國經驗之檢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榮泰生譯(2008)。當代管理學(第5版)。Gareth R. Jones, Jennifer M. George 原著。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王篤強、高迪理、吳秀照(2010)。台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未預期後果:地方政府相關人員「官僚自主性」的初步闡釋的。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4(2),91-146。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41-77。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59-106。

被引用紀錄


陳湘晴(2014)。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協力關係: 以台中市政府愛心食物銀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281120141422544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