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121
  • 學位論文

現代說書人──以張大春「春夏秋冬」系列小說為中心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毛文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張大春是一位相當特殊的小說家,他小說創作的面向之多、意涵之深、所引發詮釋角度之廣,以及對於台灣小說界和作家們的重大影響力,在在呈現他的獨特地位。張大春的書寫風格成為一種流行,他不斷地為文壇注入新的刺激、跑在時代的尖端,「張大春」變成一個時代裡特殊的類型與文學現象。本論文試圖以張大春自言所繼承的三個中國小說傳統史傳、說部、筆記為論述焦點,追溯中國小說與歷史自古以來的模糊界線及因此而影響中國敘事文學深遠的脈絡。張大春創作的歷史小說並不是以小說形式重現歷史的寫作,反而是藉由小說造史,混淆兩者的分別,顛覆讀者閱讀的慣性。再者,探討中國傳統小說特有的敘事模式,以虛擬說書的現場情境,由作者(敘述者)化身為說書人向聽眾(讀者)說故事,張大春對此手法推崇並繼承之。張大春也對筆記那種隨手出神品、百科全書式的具有個人風格的書寫有極高評價。另外,論文中嘗試找出張大春為何如此喜愛百科全書式的書寫,以及對於異端知識的特殊價值有所擁護,進一步推論他知識分子的自許和抱負。 本論文論述張大春如何將其所接受的中國小說傳統元素運用在其小說創作裡,探究張大春回到古典敘事技巧、古代傳統素材的使用與轉化以及對於歷史和小說虛實之間的辯證思索。張大春以史傳精神的創作意識、說部的書寫形式、技巧以及小說內容取材自洋洋大觀的筆記中,完成了「春夏秋冬」一系列的套書,代表張大春一個新的寫作階段,也呈現他創作意識與企圖的變化。張大春運用自身條件,試圖融合中國與西方、傳統與古典的文學理論和書寫技巧,將中國傳統文學題材賦予現代性,也藉由這樣的書寫策略嘗試創造一種新的書寫與閱讀關係,使得中國小說不再只能選擇全盤模擬西方小說或是故步自封、照搬傳統中國小說的敘事技巧、形式,而是將兩者融合,為現代的中國小說尋找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現代人說故事與聽故事的能力逐漸流失,面對此問題,張大春有自己的思考與回應。他採用「說書人」的書寫策略,因此可以更自由的在小說中呈現自己的想法、傳達自己的理念;也利用類似面對面的書場情境,講述一個個精彩故事,讓讀者重新拾回對於聽故事的興趣與熱情,扮演好一位「現代說書人」。本論文並回顧張大春的創作歷程,發現他似乎十分在意「讀者」,總是在尋找「理想的讀者」。所以筆者利用張大春本人的發言及作品中的描述,嘗試界定張大春心目中「理想的讀者」為何,並探討張大春創作書寫的轉向是否和「理想的讀者」有關。張大春寄寓遙深,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知識體系載入其作品,利用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媒介(文體)與呈現形式去建構自己心中理想的世界,為讀者搭起了一座往來古今的橋樑。

參考文獻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
陳俊輝:《齊克果新傳》,台北:水牛,1994年
(加)琳達‧哈切恩(Linda Hutcheon)著,趙伐、郭昌瑜譯:《加拿大後現代主義──加拿大現代英語小說研究》,重慶:重慶,1994年。
王建元著,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頁7-25。
陳芳明:〈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1996年9月),頁149-1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