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42.158
  • 學位論文

台灣山區沉積層碳十四年代的不確定性

The Uncertainties of Radiocarbon Dating Method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Taiwan

指導教授 : 謝孟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碳十四定年法」可用來測定沉積層中植物遺骸死亡的年代,進而推論其堆積的年代。「碳十四定年法」為目前測定<50 ka沉積年代最可靠的方法;即使如此,卻仍存在誤差。這誤差的來源很多,如實驗過程、標本種類(木本或草本)、樹輪校正等;其中又以定年標本的搬運歷史(二次搬運)最為重要,其次為標本受年輕碳汙染(地下水或現生草根)。 台灣山區已有超過五百筆碳十四年代,其中不乏來自同一層位含兩筆或兩筆以上的定年資料群(即第一群,共81筆),及同一地點、同一事件(即第二群)的定年資料群。為檢測這些資料的不確定性,本研究將第一群(共39組)區分為四類:第一類,該定年群年代的交集包含其中一定年的中位數(共15組);第二類,該定年群年代的交集不包含其中任一定年的中位數(共2組);第三類,該定年群年代並無交集(共18組);第四類,該定年群含三筆定年資料(共3組)。第一群中「有問題」(第一群第二、三、四類中有偏差的年代)的定年資料共23筆,佔第一群約28.3%,依此代表碳十四定年推論沉積年代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的年代偏差程度,分比誤差小於5%的機率有56%,介於5至10%的機率有10%,介於10至20%的機率有13%,大於20%的有21%;而第二群(共222筆)中,約有37-55筆「有問題」的定年(層位較高者反而較老)。這些「有問題」的定年,共9筆有年輕碳汙染的可能,及21筆有找到可能經過二次搬運(Rework,即標本曾被埋藏,之後再被搬運)的證據,又二次搬運的證據為,大多可在該定年群鄰近地區,甚至同一剖面中,找到相近的年代對應,暗示這些偏老、異常的年代乃來自二次搬運的標本。以上統計顯示,在台灣山區,植物遺骸的碳十四年代大致可用來推估沉積層堆積的年代,惟定年標本二次搬運的現象仍無法避免;這類標本產出的年代,雖然不能代表其所在地層沉積的年代,卻能指出更早一期堆積事件發生的時間,在了解流域演育歷史上仍具意義。 本研究進一步檢視「有問題」的資料,發現:(1)小標本的材料(多為草本植物)產出的年代(利用AMS)往往小於大標本者(利用傳統方法);此當反映大標本的韌性(能經歷較長久搬運),且大標本木質化的年代本可早於其死亡年代。(2)河相的標本比土石流相者易有問題,土石流有較大的沉積物供應速率(形成大規模堆積)能稀釋二次搬運的標本,使之不易被發現。

參考文獻


陳立淳(2013)荖濃溪勤和地區全新世河流地形演育。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地震學研究所,77頁。
Hsieh, M. L., Ching, K. E., Chyi, S. J., Kang, S. C., Chou, C. Y. (2014), Late Quaternary mass-wasting records in the actively uplifting Pa-chang catchment, southwestern Taiwan. Geomorphology, 216, 125–140.
Hsieh, M. L., Chyi, S. J., (2010), Late Quaternary mass-wasting records and formation of fanterraces in the Chen-yeo-lan and Lao-nung catchments, central-southern Taiwa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9, 1399–1418.
Hsieh, M. L., and Rau, R. J. (2009), Late Holocene coseismic uplift on the Hua-tung Coast, eastern Taiwan: evidence from mass mortality of intertidal organisms. Tectonophysics, 474, 595–609.
Hsieh, M. L., Liew, P. M., and Hsu, M. Y. (2004), Holocene tectonic uplift in the Hua-Tung coast, eastern Taiwa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16, 46–7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