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46.129
  • 學位論文

台灣西南部山區河流地形的變遷與史前人群的遷徙

River evolutionary histories and migration of prehistoric people in southwestern mountain areas of Taiwan

指導教授 : 謝孟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根據既有考古資料,已知距今四千多年前以來,先民進入台灣西南部山區(陳有蘭溪、曾文溪、與荖濃溪流域),每次定居的時間並不長,且同一個遺址有發現不同時期先民生活過的證據。農業對這些先民來說,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並且大部分居住在今日高位階地或緩坡上(比高 >150 m),且不同流域人群遷徒的歷程並不相同。另一方面,利用河階地形與大量碳十四定年資料,吾人對台灣西南部山區河流變遷的歷史已有相當的了解。本研究整合這兩方資料發現:(1)新石器遺址所在的高位階地或緩坡,或本身即為堆積性(由 >50 m厚的礫石組成),或鄰近大型堆積性階地。(2)遺址所在的階地大部分為支流堆積形階地。(3)未發現3500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遺址的流域(如楠梓仙溪、荖濃溪),其河流在距今3500至5000年前之間亦無大規模堆積的證據。(4)三千年後的遺址,曾文溪、荖濃溪跟楠梓仙溪廣布在緩坡(高、低位階地)上,而陳有蘭溪中下游寬廣的階地上,相對較少有紀錄。至此,加上已知的氣候條件,本研究提出假說:(1)距今三、四千年的先民乃於河流大規模堆積(或剛結束)之時進入山區,為了尋找水源往深山遷徙,並居住在當時氾濫平原的邊緣,或其鄰近的低位階地或緩坡上;此時山區河床達到最寬,有利交通與農耕。(2)爾後的先民隨著河流的下切向下遷徙,河流堆積向高處搬遷,當堆積期結束,河流再次下切則又回到氾濫平原(或低、中位階地),然而兩千年後堆切頻繁,促使先民不斷的搬遷,而留下許多的遺址。(3)陳有蘭溪中、下游及和社溪近兩千多年來地形相對地穩定,先民主要居住在寬廣的氾濫平原,或低位的河階地上。本研究強調地形會影響人類遷徙的可能性,並解釋研究區域內,先民的遷徙過程,且藉由遺址的年代來了解階地形成的時間,由階地形成的時間來幫助考古界定年代。

關鍵字

環境考古

參考文獻


龔琪嵐、齊士崢、蔡衡、劉益昌、黃文樹(2012)高屏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史前遺址分布與環境變遷關係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48期,39-62頁。
郭素秋(2008)從考古資料看日月潭地區的史前文化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08.10.22-23。
陳立淳(2013)荖濃溪勤和地區全新世河流地形演育。國立中正大學地震所碩士論文。
龔琪嵐(2012)台灣西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分布與環境變遷關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
Chang, K. C. & Collaboraters(1969) Fengpitou, Tapenki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No. 73. New Have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