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37.74
  • 學位論文

阿里山區晚第四紀山崩土石流紀錄與河流地形變遷

Late Quaternary mass-wasting records and river history in the Alishan mountain area

指導教授 : 謝孟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阿里山區常見被深谷峭壁圍繞的緩起伏坡地(坡度一般<25˚),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即位於其一;該緩起伏坡地(以下喚作「森林遊樂區」)位於阿里山溪南岸,與北岸緊鄰塔山、大塔山近千公尺高的峭壁相望。近年來豪大雨引發的山崩使部分「森林遊樂區」遭受侵蝕,露出厚達50 m以上的崩積層,其中不乏紅化的岩屑、略圓磨的巨礫、以及灰色、富含泥質基質的土石流礫層;後者常含漂木,並產出多筆四萬餘及大於五萬年前的碳十四年代(共17筆)。另外,在緩起伏地形之下,阿里山區的主要溪流也發育眾多沖積階地,其碳十四年代皆小於一萬一千年前(共24筆);可能為1959年八七水災的堆積亦被發現,其規模大於2009年莫拉克颱風堆積者。本研究推論,緩起伏地形主要形成於較乾燥、豪大雨較稀少的「冰期」,此時侵蝕產生的岩屑大多堆積在坡地上,河流下切緩慢。相對地,進入較潮濕、豪大雨較頻繁的「後冰期」之後,山崩、土石流的頻率增加,且其產生的岩屑能輕易地進入溪床,形成沖積階地;強大的水力與充足的岩屑有助河流的下切;河流下切又使坡地變陡,促成更多山崩、土石流。至今,「森林遊樂區」部分地區已因阿里山溪的下切而發生崩移;更上游的阿里山溪卻仍相對穩定,四、五萬年來河流下切岩盤的速率為零。按此,塔山、大塔山峭壁應切蝕於末次間冰期,或更早之前。根據以上資料,本研究認為:(1)探討台灣山脈的侵蝕,除了地殼隆升之外,也必須考慮氣候變遷的影響(後冰期的侵蝕速率應大於冰期者)。(2)阿里山區的山崩、土石流乃自然現象,無關人為開發。「森林遊樂區」相對穩定,或適合發展森林、生態觀光。惟在現今的氣候下,未來塔山、大塔山峭壁山崩、土石流的活動可能趨於頻繁,導致阿里山溪上游下切,並危及「森林遊樂區」的穩定性,必須加以注意。

參考文獻


李嶸泰,蕭丁槐,黃崇仁,楊宏志,沈宜慶(2012)。阿里山森林鐵路災害調查及復建規劃。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43卷,第2期,123-138頁。
陳月霞(2008)。阿里山地景追憶錄-二萬坪。生態台灣季刊,第19期,49-53頁。
Chigira, M., Wang, W. N., Furuya, T., & Kamai, T. (2003). Geological causes and geomorphological precursors of the Tsaoling landslide triggered by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Engineering Geology, 68, 259-273.
Ching, K. E., Hsieh, M. L., Johnson, K. M., Chen, K. H., Rau, R. J., & Yang, M. (2011). Modern vertical deformation rates and mountain building in Taiwan from precise leveling and continuous GPS observations, 2000-2008.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16, B08406, doi: 10.1029/2011JB008242.
Davis, W. M. (1899). The geographical cycle.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14, 481-504.

被引用紀錄


李瑋倫(2015)。臺灣山區冰期堆積物之碳十四年代及其意義〔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34674
崔秀國(2015)。荖濃溪晚第四紀階地與河流演育〔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336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