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247.31
  • 學位論文

國家、權力菁英與主流媒體共構的城市發展想像-以都市更新報導為例

指導教授 : 管中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自1980年代後,過往侍從主義關係網絡中受國家機器扶植的企業逐漸成為財團;地方派系也因政治轉型、恩庇侍從關係的消逝而開始構築新的利益聯盟或與全國性財團結盟。從大型財團到地方派系轉型後的利益聯盟,逐漸滲入政治決策與法律制定,藉以操弄土地利益。國家、建商、財團乃至親成長的學者共構成為鼓吹發展的成長聯盟,共同將許多城市帶向變更土地地目獲利的方向,而在國家治理與經濟政策上,則朝新自由主義路徑發展。強調公私合夥以及經濟積累的都市更新論述也在此脈絡下進入政治議程。 作為成長聯盟的權力菁英所建構的都市更新想像,以經濟積累為核心,以營建業繁榮帶動經濟成長作為公共利益,因此催生的新自由主義思維的《都市更新條例》,由多數地主決議即能申請計劃,過程中缺乏實質退場機制,而不願參與更新的地主更有遭到實施者代拆或公權力強拆的可能。權力菁英本著土地與住宅商品化的發展主義思維看待程序不正義產生的個案,如文林苑事件,即傾向認為拆遷造成的權利損失可藉由金錢補償,處理上盡量不使個案變成通案以免影響其他都更案的進行。 自政治經濟角度看待新聞媒體,主流/商業性新聞媒體作為企業,本質上即追求經濟積累,因此報導過程涉及商業性考量,並且與政商菁英關係密切。自新聞生產社會學角度看待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為求短時間有效採集有價值的新聞而佈下的新聞網絡,將接觸權力菁英化作策略性儀式;而長期與特定視角的菁英接觸、甚至互惠的過程,亦可能影響並內化成為記者的書寫角度。自個人經驗與實作層面觀察,新聞工作者擁有高等教育程度,或者來自於中產階級家庭,或者經常與中產階級消息來源接觸,因此可能以中產階級的價值思維作為「恆久價值」,這般情形亦可能是影響其採訪書寫的重要因素。是故,主流/商業性新聞媒體傾向複製權力菁英論述、維持社會秩序,使得上述權力菁英在新聞媒體的中介下成為城市發展議題的主要界定者。 本研究觀察到,媒體被期待為多元意見表述的公共領域,因此雖然利益上與親成長菁英趨同,但誠如成長機器論指出,媒體仍會關注與報導環境議題,只是立場上更支持能夠促進本地發展的投資;媒體也會在意規劃是否「合理」,因為不合理的規劃將不利於長期的發展。因此新聞媒體並不會拒斥讓利益相左的團體發言,甚至在輿論高度關注的時刻,這些群體的聲音在報導中亦占據一定的篇幅。 但是,在新聞媒體的發展主義意識形態作用下,多元觀點之間可能僅是各自表述,或者看似對特定命題有交集,實際上卻因為所使用的概念未能釐清、對相同命題與議題理解迥異,使得所有討論一次次無效。所謂無效,即是指讀者無法從中看見對話與辯證,不同消息來源各說各話的結果,只能使讀者信者恆信。 在都市更新政策法令與文林苑事件的相關報導中,能見到部分媒體未持續追蹤或者釐清辯證,背後反映的即是媒體價值作用,使其對於爭議可能因不理解而不敏感,又或者是有意識地忽略,致使讓多元觀點乍現後,又逐漸將議題的界定權交還給權力菁英。這般情形並不利於多元觀點的交流與辯證。

參考文獻


王光旭、熊瑞梅,2014,〈解嚴前後台灣都市政治的再檢視(1986-1992):網絡觀點下的台中市都市發展〉,《都市與計劃》,41(1),1-41。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09,〈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畫》,37(2),167-191。
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臺灣民主季刊》,7(1),1-30。
林佳儒,2014,〈都市更新條例歷次修法過程的社會網絡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聰吉、王淑華,2007,〈台灣民眾政治知識的變遷與來源〉,《東吳政治學報》,25(3):93-1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