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為探討高雄地區地下之淺層S波速度構造,於高雄地區共選取26個場址,每個場址以10套可攜式微震儀擺設S及L兩個尺寸之陣列進行微地動量測;首先利用頻率-波數法(F-K method)分析微地動陣列資料,求得這些資料在波數域中不同頻率的能量分布情形,推估此地區之能量來源方位,並計算其雷利波相速度頻散曲線;最後,利用表面波逆推技術,反演高雄地區之淺層S波速度構造(0~2000公尺)。 根據F-K功率譜,當頻率低於1 Hz時,能量主要來自西邊台灣海峽的海浪;當頻率介於1~2 Hz,能量主要來自人文活動;當頻率介於2~3 Hz,能量來自鐵路上的火車通行造成;當頻率介於3~4 Hz,能量來源則為主要幹道(國道及省道)之車流。 根據Differential方法逆推所得之速度構造,假設第三紀岩盤之S波速度為1500 m/s,可推估第四紀沖積層厚度約為435~1260公尺。若分析等深度之速度變化,於淺層50公尺,速度值以西邊(HCV)最高;於深度100~2000公尺,則是以西邊(HCV)至北邊(KMU)連線之速度較快,而西北邊(NUK)及南邊(HJJ)之速度較慢。若分析等速度之深度變化,可明顯看見半屏山背斜軸,且當速度越高,背斜構造之形貌越明顯。 根據Stochastic方法逆推所得之S波速度構造,可將地層(0~2000公尺)約略分成5層,根據解析核(resolving kernels)及敏感度算核(sensitivity kernels),本研究可解析之深度約1500~2000公尺。本文繪製2條南北向與2條東西向測線之速度構造柱狀圖,探討各測點速度分層之厚度變化,當測線通過半屏山背斜軸時,地層明顯較薄。 本研究所得之S波速度構造與懸盪式速度井測(150公尺)之結果(江,2011)相近;再者,與重力測勘及震測資料整合所得上新統地層頂部之等深度線圖(Pan, 1968)做比對,二者之深度變化趨勢相近,可明顯看到半屏山背斜軸構造,亦可於等速度1500 m/sec之三維立體圖中看見泥貫入體的構造;此外,與鄭(2000)所提出台灣西南部之地質構造剖面做比對,可明顯看見二重溪層及古亭坑層之地層介面。整體而言,與前人研究結果之比對良好。因此,微地動陣列量測為一探討淺層S波速度構造之良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