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41.117
  • 學位論文

論妨害名譽罪之保護法益

指導教授 : 柯耀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來時有公眾人物或ㄧ般民眾一言不合,即互告誹謗罪或公然侮辱罪,網路上甚至出現所謂「訟棍」,專以控告人妨害名譽罪,再以「以刑逼民」的方式,索取不合理的賠償金。這些現象的產生,讓人開始懷疑刑法制定妨害名譽罪章的目的何在?這些規範的設計是否變成有心人士吵架甚至鬥爭的工具?皆值得探討。但是,最根本的問題是:何謂名譽法益?刑法是否有必要對妨害他人名譽之行為予以處罰?刑法是一部法益保護法,任何刑法上所設定的罪,背後都有其所欲保護的法益侵害。然而,名譽之存在,視之無形,觸之無物,與財產權之財物及其他權利如生命、身體、健康等之可以察見、可計量者,迥然不同,則如何判定名譽法益遭受侵害,及如何更進一步將侵害名譽法益的行為科以刑事制裁即有疑義。本論文將從名譽的概念出發,探討刑法妨害名譽罪章的相關問題,並檢討其保護法益及刑事立法,接著找出處罰侵害名譽法益與保障表現自由衝突的調和之道,乃至於除罪化之爭議。

參考文獻


11、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台大法學論叢,第18卷第1期,1988年10月。
14、林鈺雄,<誹謗罪之實體要件與訴訟證明-兼評大法官釋字第五○九號解釋>,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2期,2003年3月。
1、徐偉群,<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1、王正嘉,<網際網路上之刑法妨害名譽罪適用與界限—以實體與虛擬的二分社會論之>,政大法學評論,第128期,2012年8月。
2、施啟揚,<從個別人格權到一般人格權>,載:「民法總則論文選輯(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7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