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84.99
  • 學位論文

探討點帶石斑兩型胰蛋白酶原的分子特性及其不同組織和不同發育階段之基因表現

Moleculae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trypsinogens in the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and its expression in tissues and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 : 劉俊宏

摘要


論文摘要內容: 本研究自點帶石斑選殖胰蛋白酶原基因,並分析其結構與基因表現。選殖出的兩段胰蛋白酶原全長序列命名為T1和T2,片段大小分別為900和875 bp,而胺基酸長度分別為242和244。此兩種胰蛋白酶原含有高度之保守區域,可催化絲胺酸蛋白酶及維持結構穩定。從等電點和親源關係分析可得知,此兩種胰蛋白酶原較接近胰蛋白酶I型。兩種胰蛋白酶原的表現與魚體重皆負相關,兩型胰蛋白酶原在魚苗孵化第1天即有表現,孵化第1天至第25天胰蛋白酶原表現量無太大差異,但孵化第30天後,經歷變態期,使胰蛋白酶原表現顯著增加。石斑魚苗孵化後前8 天成長相當緩慢,體長體重並無顯著改變。酵素活性分析顯示餌料生物有助於發育初期魚苗胰蛋白酶活性之增加,此亦說明其對食物消化及早期稚魚發育期間之活存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2011。台灣石斑魚研發能量與優勢。26: 51-57。
廖中健,2006。點帶石斑魚sparc 基因選殖及特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施珏如,2010。石斑魚虹彩病毒027L基因之分子特性,表現及其功能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hsan, M. N., Funabara, D. and Watabe, S. (2001).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isoforms of trypsinogen from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 pyloric ceca. Journal of Marine Biotechnology 3: 80-90.
Tovar-Ramírez, D. and Dumas, S. (2010).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in larvae of spotted sand bass Paralabrax maculatofasciatus II: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6: 29-37.

被引用紀錄


孫梓銘(2016)。審計委員會的設置對權益價值高估與實質盈餘管理間關聯性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3032017142517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