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35.77
  • 學位論文

《攝大乘論釋》中「解性」意涵之探究

The Reserch of Jiexing in Mahāyāna-saMgraha-bhāSya

指導教授 : 蔡伯郎

摘要


關於真諦於《攝大乘論釋》中所譯「解性」一詞,從古至今各家解釋不盡相同,至今仍是一懸而未決的課題,其中多單從出世間法理解之。本文嘗試提出「解性」的另一種詮解向度,認為其有別於出世間性之「如來藏」、「本覺」、「法身」、「真如智」、「阿摩羅識」或「本有無漏種子」等。「解性」之「解」具「通二性」之意,「解性」則意指一能通染、通淨的種子識界,為一切法之通因,亦是真諦所譯之「唯一本識」,為依他性之體類,由此成染、淨二品,相應於緣起流轉與還滅的雙向性;此外,界頌的整體架構與依他性能成立染、淨二品之定義以及金藏土喻中地界顯現染淨二品之系統,三者乃具有一致的理論脈絡。是故本文以為真諦在《攝大乘論釋》中曰「界以解為性」,乃是說明「界以通二性為性」,此界由具能通染淨二性之故,方交代出「此界無始時」一偈中後句之「若有諸道有」與「及有得涅槃」之染淨二相。真諦以「解」字劃開唯識與如來藏的模糊地帶,說明《攝論》的界義並非如來藏等唯淨非染的固定格局,又能開解阿梨耶識偏重於雜染一端的狹義立場,擴充其涵攝染淨兩端的廣義面向,彰顯出《攝論》阿梨耶識的特義,別具意義。 由此,本文以為真諦並非以如來藏緣起的立場或《起信論》的觀點來詮釋《攝論》,且對於界頌中關於「界」作為因義,即是種子的理解上,本文亦認為真諦並無與世親、無性的觀點相違背離;他反而是忠實的呈現《大乘阿毘達磨經》中阿梨耶識通二性的定位,以及此經中阿梨耶識與依他性的連結對等關係,保留其原意並承續、彰顯於《攝論釋》中,一貫而整體,並非是後來人們對真諦翻譯多不忠實原典的看法。因此,關於多年來後世評定真諦以如來藏或《起信論》的立場來詮釋《攝論》的理解,或許尚有重新審視與探究的空間。

關鍵字

解性 真諦 依他通二性 依他性 此界 一本識 本覺 如來藏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jiexing ParamArtha paratantra svabhAva

參考文獻


牟宗三(1997)。《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印順(1995)。〈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
陳一標(2004)。〈解性梨耶與智如合一—有關此界無始時頌之分析〉。玄奘人文學報第三期。
陳水淵(1997)。〈《攝大乘論》之依他性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1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
釋聖凱(2006)。〈印順導師對攝論學派的詮釋---「中間路線」的堅持與游離〉。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