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60.216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急性病毒性肝炎,在現代醫學因病毒種類而有不同分型,在中醫辨證上,仍以濕熱為中心,但診斷上仍以現代醫學檢驗為參考,一般而言GOT、GPT會大於300以上,Alk-P則中度升高通常不超過180,直接膽色素會升高,r-GT也會升高但很少超過100,同時參考免疫抗體、抗原檢查,則更為準確。中醫辨證上依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及病體特性可分為:風寒型、溼熱型、脾虛型、氣滯血瘀型。治療初期多以清熱利濕為主,後期收功則多以健脾益氣為主。

延伸閱讀


  • 鄭仰志、方聖惟、張甄、謝清睿、羅鴻源、劉正典、潘憲、張君照(2011)。急性B型肝炎的治療探討內科學誌22(2),99-105。https://doi.org/10.6314/JIMT.2011.22(2).03
  • 朱嘉明(2003)。急性病毒性肝炎當代醫學(351),4-12。https://doi.org/10.29941/MT.200301.0003
  • 高嘉宏(1994)。急性病毒肝炎之診斷疫情報導10(6),148-152。https://doi.org/10.6524/EB.199406_10(6).0002
  • (2006)。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傳染病統計暨監視年報(),92-94。https://doi.org/10.7017/SCDSRRC.200611.0092
  • (2019)。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傳染病統計暨監視年報(),97-9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992450X-201911-201911290017-20191129001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