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158.76

摘要


人工合成的紅血球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於1983年問世,無疑的為尿毒症患者帶來莫大的福音。許多研究都證實,高劑量的紅血球生成素(約200 u/kg/week)可以將約90%尿毒症患者的血比容提升至30~36%以上。但從許多國內和國外的統計資料顯示,效果並沒有那麼好,像是在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可能仍有40~60%患者血比容小於30%;這樣的結果是值得深思的。一般認為造成此現象的結果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紅血球生成素使用量不足,由於醫療給付的限制,高單價的人工合成紅血球生成素只能給予一個基本的劑量,台灣地區的上限約70~100 u/kg/week,只達文獻建議最高劑量的一半而已。另一個原因則是許多干擾紅血球生成素作用的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市面上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紅血球生成素,這些紅血球生成素有不同的特性、效果、和作用時間,所以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了解這些紅血球生成素的特點,以及如何選擇這些不同的紅血球生成素,也是目前一直在討論的焦點。本文謹就相關文獻,對目前市面上不同的紅血球生成素做一些回顧與整理,希望提供臨床醫師參考。

被引用紀錄


吳睿兒、許美智(2013)。運動禁藥-缺氧誘導因子穩定劑中華體育季刊27(2),137-144。https://doi.org/10.6223/qcpe.2702.201306.0905
王郁薇、周雪琦、許薳尹(2019)。提升腹膜透析病人血色素之改善專案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18(1),16-30。https://doi.org/10.3966/172674042019061801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