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6.13

摘要


多數產婦產後會有短暫的情緒低落、失眠、疲倦、頭痛、食慾不佳等情形,依照症狀程度可分為產後沮喪、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產後憂鬱症發生率為10-20%,病因為內分泌因素、身體因素、心理因素,西醫治療與一般憂鬱症類似,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然而大部分精神科藥物都會經過乳汁排除,所以在服藥期間都建議不要哺乳;產後憂鬱症在中醫屬「鬱症」範疇,辨證有二,一為肝氣鬱結,治療目標宜疏肝解鬱,方用逍遙散加減,另一為心神失養,方用甘麥大棗湯加減,協助產婦生活調適,並在產前預先做好心理準備,防患於未然,盡量避免產婦受憂鬱症之侵擾。

延伸閱讀


  • 李佩蓉、廖珍娟、陳金彌(2015)。產後憂鬱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62(3),66-71。https://doi.org/10.6224/JN.62.3.66
  • 思凱(2005)。産後憂鬱症諮商與輔導(232),44-44。https://doi.org/10.29837/CG.200504.0017
  • 江靜媚、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護理部健康專欄編輯小組(2012)。產後不憂鬱人醫心傳-慈濟醫療人文月刊(107),68-69。https://doi.org/10.30151/MH.201211.0016
  • 當代醫學編輯部(2011)。文獻選粹:產後憂鬱症的處理當代醫學(450),278-278。https://doi.org/10.29941/MT.201104.0009
  • 陳美伶、張秀如(2022)。產婦及其配偶之產後憂鬱與壓力台灣醫學26(2),143-149。https://doi.org/10.6320/FJM.202203_26(2).0002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