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36.224
  • 期刊

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於呼吸器脫離過程情緒焦慮之照護經驗

The mechanical ventilator weaning experience of psycholical aspects

摘要


個案報告目的:呼吸器具有維護病患生命的功能,但病患因插管導致溝通及活動受限,儀器噪音使得缺乏睡眠、精力、混亂,產生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及不確定感。而這些因素將可導致病患呼吸器脫離失敗;於呼吸器訓練過程心理承受極大壓力,因藉由醫療團隊陪伴與鼓勵協助減輕焦慮、恐懼及不確定感而成功脫離呼吸器。呼吸治療評估:此個案為48歲男性,有肝癌長期酗酒病史,因藥物引起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引發急性呼吸衰竭後插氣管內管呼吸器使用;呼吸訓練期間配合度差不斷出現拉扯管路及自拔氣管內管動作,並以手語表示自己即將死亡,夜間睡眠少情緒顯煩躁焦慮不安,並自行解除約束以頭就手自拔氣管內管後,因情緒焦躁使呼吸次數:30~38bpm血氧飽和濃度:87%、盜汗及鼻翼扇動,重新置放氣管內管,介入團隊合作:醫師藥物使用、醫療團隊提供心理諮商、放鬆技巧及心理支持。問題確立:1.焦慮、恐懼:1-1對疾病的不確定感1-2溝通受限2.睡眠型態紊亂2-1.環境改變有關2-2.治療、儀器聲響被喚醒。呼吸治療措施:1-1了解個案焦慮因素:透過醫師及護理師加以解釋疾病及目前治療狀況1-2解釋呼吸訓練過程如有呼吸不適,隨時可停止訓練以增加控制感及安全感、降低無助焦慮;1-3建立有效溝通方式,如提供輔助工具:筆、紙、白板,並有眼對眼接觸使其感受被尊重、說明呼吸訓練計畫過程,減輕對脫離之不確定感;1-4提供音樂轉移注意力,可降低訓練過程中焦慮不安;1-5利用深而慢且平穩的腹式呼吸達成深度放鬆;1-6於會客時,鼓勵家屬陪伴提供親情支持;1-7增加良好睡眠,由醫師睡前評估適當的藥物使用,改善睡眠不足,使情緒穩定。結果評值:重新插管兩天後開始呼吸訓練,經內科治療且與病人建立有效溝通方式及提供心理支持並予做任何處置前都詳細解釋過程,進而降低病人無助及焦慮感。溝通後病人皆可配合呼吸訓練,及適時給予正向鼓勵後情緒較為安定不再有自行拔管之動作,脫離指數(RSBI):69 TV:365ML RR:25bpm MV:9.1L於第11天成功脫離呼吸器,情緒穩定轉至病房後續照護。結論與討論:在急性期身體必須承受疾病及管路造成的不適,生理上會經歷疼痛、管路使用導致溝通受限、活動受限,心理則會產生焦慮、恐懼、擔心病情起伏與脫離呼吸器過程之不確定感,甚至會有憤怒、冷漠、消極或拒絕醫療、自我放棄等行為。Wunderlich等及Chlan等學者研究均發現,正在使用呼吸器的患者較易出現中度焦慮、不確定感與壓力等(Wunderlich, 1999;Chlan, 2003)。因個案意識清楚在面對疾病的未知與恐懼情境下更易引起焦慮害怕的情緒反應,間接導致自拔管路後失敗需再次插管。未來研究可使用美國Chlan等學者發展出簡易版情境焦慮量表及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inventory, BAI)來評估患者焦慮程度,以適時介入降低病患負面情緒,早期脫離呼吸器,上述結果提供給醫療團隊參考,並希望日後照顧病患能顧及身心理反應提升呼吸照顧品質。

被引用紀錄


胡啟心、郭宜芳、趙家伶(2023)。運用Watson關懷理論照護一位急性腎損傷病人之加護經驗領導護理24(3),108-122。https://doi.org/10.29494/LN.202309_24(3).000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