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83.244
  • 期刊

【論文摘要】呼吸肌肉訓練器用於長期使用呼吸器病患的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Respiratory Care Experience of Using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er in A Patient with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轉入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大多是脫離困難之長期使用呼吸器病患。由於長時間使用呼吸器與臥床過久導致呼吸肌肉無力,因而造成困難脫離的問題。若能訓練病人呼吸肌力,降低RSBI和提升Pimax指數,改善呼吸肌肉無力的問題,則可增加脫離機會及減少再插管率。臨床評估:一位69歲的重度肥胖(身高160cm/體重102.6kg/BMI=40)女性,本身患有高血壓與第二型糖尿病,因肺動脈高壓與心衰竭合併低血氧與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NIPPV)。入院第15日因重度低血氧並院內心跳停止而接受插管使用呼吸器,並於入院後第16至第28日使用VV-ECMO支持。病患於入院後第29日開始接受PSV訓練,並於入院後第36日轉入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繼續呼吸器脫離訓練,並同時開始使用呼吸肌肉訓練器持續訓練直到入院後第44日拔管。呼吸治療問題確立:呼吸肌力及耐受度減低/導因:呼吸器使用大於21天。呼吸治療措施:個案轉入RCC後,評估病情穩定且GCS:E4VEM6病患可配合指令狀況下,測量淺快呼吸指標(RSBI)與最大吸氣壓力(Pimax)後,即開始執行每日呼吸肌肉訓練。訓練時以Pimax的30%開始(每日逐漸依序增加5%),增強至60%;每天訓練兩次,每五口呼吸為一循環共六個循環,循環間可以休息1分鐘;每日訓練直到拔管。(表一:阻抗對照表)(表格略)結果評值:轉入RCC當日測得RSBI為59 breaths/min/L,以Pimax=-28 cmH2O的30%開始進行訓練,訓練過程病人生命徵象穩定,轉入RCC後第6日增加到55%後訓練時出現淺快的呼吸型態,因此第7-8日都維持50%,訓練級數2進行訓練,同時每日T形管呼吸訓練0.5-2小時。病患於轉入RCC後第8日拔管前測得之RSBI(36.9 breaths/min/L)與Pimax(-38 cmH2O)與轉入時相比皆有進步,因此於當日移除氣管內管。病患於拔管後可自行咳痰,但因病患罹有肥胖通氣不良症候群(obesity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夜間會出現通氣不良與低血氧的問題,醫師建議夜間固定使用NIPPV。病患狀況穩定後於轉入RCC後第25日配戴居家型NIPPV出院。(表二:訓練紀錄)(表格略)結論與討論:本文分享一名使用呼吸器超過21天的個案,轉入RCC後開始使用呼吸肌肉訓練器,記錄訓練過程、相關參數與呼吸狀況。基於病患其病情和訓練過程,與初始測量RSBI和Pimax的數值差異,訓練級數和拔管前所測得的脫離參數,不盡相同,是未來需要更多研究制定之方向。本個案每周追蹤之Pimax與RSBI是有改善的(圖一)。呼吸治療師應依照臨床主客觀的觀察,選擇訓練級數並監控訓練過程及臨床反應,讓長時間使用呼吸器與臥床過久導致呼吸肌肉無力,而造成困難脫離之病患能藉由呼吸肌肉訓練器,可以改善脫離參數、增加呼吸器脫離率與減少再插管率,是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被引用紀錄


劉家慧、李玉英、李佩蓉、陳昱光、林柏瑤、吳聖良、何莉櫻、王靜慧(2021)。某醫學中心呼吸器依賴病人腹部肌肉力量訓練效果之隨機臨床試驗研究醫保研究雜誌5(1),1-12。https://doi.org/10.29827/YBYJZZ.202112_5(1).00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