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42.14
  • 期刊

詩與史:論古詩中的三良主題

摘要


本文以「文化詩學」的觀點,論述三良主題的意義,穿行過詩歌的文化史脈絡。首先,筆者借由詩與史的交互閱讀指出歷史的自我複製的機制。這個機制涉及歷史的傳遞,也涉及名教的成立。三良一方面成爲哀辭的起源,一方面也成爲歷史的教訓,詩歌涉入權力的網路,成爲一齣「權力的戲劇」。筆者進一步探討權力關係在建安詩歌中的運作方式,再透過細讀,深入陶詩所內蘊的倫理衝突中,歸結於一個基於「施」與「報」的倫理邏輯,這個邏輯實際上就是一文明背後的根本法則。觀察焦點於是轉向考古和歷史學,將詩歌詮釋推廣於倫理、政治、權力、文化等寬闊的視野。最終透顯出一種悲涼的聲音,這種聲音既是「詩史」的聲音,也是攸關人類命運的「悲歌」,彰顯犧牲、名敎、歷史、乃至詩歌本質的深層意涵。最後探討中唐之後三良評價的戲劇性變化,這個變化源自文化史的另一次變革,筆者籍此重新檢討了新興的理性主義、主體哲學的洞見與盲點,將詩歌詮釋進一步導向一種「閱讀的政治學」中。

關鍵字

陶淵明 三良 詠史詩 文化詩學 閱讀倫理

被引用紀錄


沈凡玉(2011)。六朝同題詩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2642
饒平平(2006)。王粲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0957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