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99.243
  • 期刊

《自由中國》知識份子的政治與文學-關於他們的批判性文學精神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of the Intellectauals in the Free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Critical Mind for Liberty Works

摘要


本文的滿因在於考察《自由中國》知識份子的批判性文學精神。 作家的批判性文學精神,一貫以與「極權政治」¹相對峙的樣貌出現於中國近現代文學的潮流中。也正因為這種與「極權政治」的對峙,作家不斷地受到政權的批判和肅清。在中國,從毛澤東時代至於今日,一直可以看到這種現象。 在本文中,筆者指出這種現象在魯迅晚年即已發生,而繼承魯迅之文學精神的左翼作家,²則不斷地受到來自中共政權的批判。而這種批判性文學精神亦可見於1950年代台灣的《自由中國》知識份子身上。 《自由中國》知識份子的批判性文學精神,其特徵在於一面洞察同時期大陸作家的行動本質,一面逐漸呈現國民黨政府的「極權政治」對決的姿態。最後,他們與大陸作家一樣,反思了「極權政治」的中國民族的民族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台灣的文學潮流中的特質。

參考文獻


應鳳凰(1998)。《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26,236-269。
成舍我(1955)。「人權保障」與「言論自由」。自由中國。12(6),9。
社論、殷海光(1960)。「五四」是我們的燈塔!。自由中國。22(9),3-5。
嚴明(1957)。「百家爭嗚」與「思想擂台」。自由中國。17(4),14。
社論、殷海光(1959)。中國文化發展的新取向。自由中國。21(2),6-8。

被引用紀錄


蔡昀汝(2007)。譯者的知識份子角色──以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譯本探討政治背景對翻譯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2042008155305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