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索日本國家神道形成後,在其殖民統治的台灣地區興建神社之過程與空間分布概況,其中於1926- 1935年的這10年間,未列格之『社』增建最多,且明顯偏重在台灣東部,以原住民族為主的台東廳最多。到1945年終戰時,『神社』主要分布於西部的北中南各地平原和北部的宜蘭等人口稠密區,『社』則以丘陵、山地、台灣東部等多為「蕃地」分布的地區為主。 日本神道在佛教、儒教、道教等外來宗教的巨大影響之後,才有自己的教義出現,而道教系統的陰陽道成為神道重要的構成要素,道教的環境觀深深影響日本神道教的環境觀,陰陽道的體系理論以古代中國關於天文、曆法的陰陽五行說為主體,認為萬物是陰陽二種力量的作用,由陰陽的結合產生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相互聯繫,相生相剋,致有十干、十二支的配合。十干、十二支分別配於方位、年、日、時刻,即可判斷一切事象的吉凶。陰陽道占卜的主要依據是天文觀測,所以原始神道中原本沒有的天體(星辰)信仰如北辰(北極星)、北斗、太白星(金星)以及每人按生年干支所規定的本命星信仰、遊行的八將神、祟神的金神信仰也都是來自陰陽道星辰與方位信仰。 道教十分重視環境與人的關係,並在其風水學說中以特定的神學符號,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聖獸配東西南北四方,道教神殿建築,配神安置中,常置此四聖獸,又結合傳統的五行學說,賦予五方四時以深刻的蘊意。日治時期台灣重要都市的神社,擇址時更選擇明山或地方主山來興建,不少神社講究與附近的山巒形勢相對應,所以觀察許多神社週遭的地理環境,往往可以找到相應的山巒配對關係,這正和姜生在《道家風水信仰中的神學與科學》一文中所述的道家風水信仰的觀念相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