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136.170
  • 期刊
  • OpenAccess

試論“以賦為文”-以歐陽修諸“記”為例

摘要


近五十年來,兩三地對唐宋文學的研究一直很熱絡,曾舉辦過多次的學術討論會,學術界也一直有相關的書籍或論文出版。在這個熱門的領域中,仍有一些未開發或少開發的園地,很值得進一步的拓展;其中,唐宋搶文及辭賦是一個很值得關切的文類,而有關「以賦為文」的「跨文類」議題,也一再被提起,極待進一步的以作家的作品去應證。因此,本系列論文撰寫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作品的分析、歸納,應證新的理論,一方面對作品有新的認識,一方面也建立「文類」與「文類」之間的溝通。 筆者先整理了相嗎「跨文類」的研究成果,掌握這種新的議題切入的方向。再參考賦學研究的相關文獻,準確的將「以賦為文」、「文」的「賦化」作義界。接著,再濾出「賦」的獨特、重要標記,並將其各個次文類的特徵一一釐清。本篇論文,筆者先以古文運動大家歐陽修的諸「記」為文本,以大家所熟知的漢代散體賦作為「以賦為文」的觀察點。漢代散體賦在「外在形式」上有「三段式」及「設辭問題」的結構;在語言形式上,則常運用「駢散相間」的特色;在藝術技巧上,具有「對比映襯」、「誇飾聲貌」、「疊用典故」、「排比歷數」、「講究對偶」、「鋪陳敷衍」及「聲韻之美」等主要特徵。在「精神內涵」上,「諷喻」及「頌揚」則是思想內容的二大特色。最後,根據這些標記,一一檢視歐陽修諸「記」,發現它具有「三段式」及「設辭問答」的結構,「駢散相間」的語言,「鋪陳敷衍」、「對比映襯」、「排比歷數」的藝術技巧及「諷諭」、「頌揚」的精神內涵。因此,可證明歐陽修諸「記」的確受到「賦」的影響很深,亦即具有「以賦為文」、「文」的「賦化」之特色。 這樣的研究結果,能讓我們突破傳統對作家及作品單一的認識角度,釐清「文類」與「文類」之間的糾葛與交集,開啟新的研究視野。接下來筆者擬將文本擴展為北宋「亭臺樓閣」諸記,同時從騷體賦、散體賦、駢賦及律賦等不同切入點進入,更全面的觀察「以賦為文」的現象。

關鍵字

歐陽修 以賦為文 賦化 跨文類

參考文獻


王水照(1995)。宋代文學通論。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琳(1998)。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王夢鷗(1987)。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
朱弁(1985)。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
朱光潛(1988)。詩論。台北:正中書局。

被引用紀錄


劉泰江(2010)。宋初律賦初探〔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722
楊子儀(2009)。歐陽脩建物記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17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