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4.63
  • 期刊

圖寫興亡:實景山水圖在清初金陵社會網絡中的意涵

The Early Qing Social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Nanjing Topographical

摘要


金陵山水景物在清初所處的政治、地理、歷史等文化特質,及其特殊的時空內涵與情境網絡,成為明遺民人士在藝文創作上常見的題材,多以此地「景象」寄寓民族情感,圖寫興亡之感概。其因素約有三:一則南京乃六朝故都,有著交替興亡的歷史背景,也留下不少悲創歌詠的史詩和詠物詩,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突出;二則南京是明王朝開國之都,城東鍾山的朱元璋之陵寢,孝陵的意義更象徵朱家王朝的符號;三則是甲申之變後,福王於南京建立短暫的弘光朝,史稱南明,其政權的腐敗,處於危亡的邊際,又是勾引人對歷史的反顧於南朝陳後主「玉樹後庭花」式的金粉舊夢,具有現實政治的關照意義。因此在明遺民的筆下,山水景物多塗上蒼涼悽楚的主觀色彩,構成主客相衝突的「有我之境」,蘊含著深沉的滄桑之感與興亡之恨。以金陵城市意識與觀感為對象的實景山水圖,亦在波瀾起伏的歷史舞台上,映現濃厚懷舊感傷的情境。因此,畫中藉以憑弔所描繪的景象,是明遺民對於易代的歷史記憶與聯想,使得與易代相關係的許多事件與物象具有象徵的意涵:即如此孤寂、荒茫、幻化、迷離氛圍中的金陵景象,在故明孤臣孽子的眼中,儼然是故國土地的化身,象徵對過去明朝景象的感嘆,來抒表憑弔懷古。

參考文獻


清陳子龍(1977)。安雅堂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
清孔尚任(1994)。桃花扇。台北:華正書局。
清周亮工(1993)。讀畫錄:清人畫學論著·上。台北:世界書局。
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李白(1977)。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紀錄


呂季如(2011)。《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山水版畫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1351
曹潔瑩(2017)。金陵文人顧起元之在地書寫〔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298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