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4.44
  • 期刊

消失的造像傳統:唐密經論中曼茶羅的善財童子造像

Disappeared Tradition of figures: The Sudhana Figures of Mandala in the Sutra of Tangmi

摘要


在漢譯經典中關於善財童子的記載並且產生造像藝術,主要出自《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屬於華嚴經系的範疇。除此之外,在唐密經典與造像中也不乏有關善財童子的身影,但甚為可惜歷經晚唐、五代毀佛以後,唐密造像系譜的善財童子便逐漸沒落乃至消失,今日相關唐密曼荼羅造像藝術,在中土已經中斷千年之久。筆者將以唐密系譜中,經論所記載的曼荼羅出現善財童子造像為探討對象,探究其該尊像於曼荼羅中的配置位置,象徵意涵,造型表現…等。將以經論中記載的內容為主,輔以日本流傳相關唐密系譜的圖像,藉此釐清上述議題。經過本文探討後發現,唐代經論中曼荼羅有關善財童子的記載主要有三:其一,屬純密體系的曼荼羅,即〈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依據《大日經疏》而來,善財童子於該曼荼羅中,出現在文殊院中,成為文殊菩薩的眷屬,具有「般若智慧」救護眾生的意涵。其二,為《文殊經金翅鳥王品》所衍生的曼荼羅,屬於雜密體系,曼荼羅中善財童子配置在南方,該尊像有「般若智慧」破除眾生無明、煩惱的意涵。其三,為《補陀落海會儀軌》所產生的曼荼羅,屬於雜密體系,善財童子配置在該曼荼羅中,成為觀音菩薩的眷屬,具有「大悲心」護持眾生的意涵。關於善財童子在唐密曼荼羅中的造像表現,原則上皆以童子貌,身著菩薩衣著,端坐於蓮臺之上的「童子菩薩形」。

關鍵字

純密 東密 雜密 般若 大悲

參考文獻


平川彰、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
石田尚豊(1975)。曼荼羅の研究。東京都:東京美術。
佐マ木教悟、高崎直道、井ノ口泰淳、塚木啟祥、釋達合譯(1998)。印度佛教史概說。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每日新聞社編集、「重要文化財」委員会事務局編集(1973)。重要文化財。東京:每日新聞社。
松長有慶、吳守鋼譯(2008)。東方智慧的崛起:密教。臺北:大千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