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201.235
  • 期刊

金文「弭」字考-兼論弭器斷代問題

The research of "弭" in Chinese Bronze Inscriptions - And the question of a division of history into periods in the study of "弭" in bronzes

摘要


在兩岸故宮收藏唐、宋書法名蹟之鑒藏印中,以及元、明、清三代之篆刻、篆書作品裡,常可見「張」字寫作□、□、□等字形。復觀清末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之附錄,亦收錄有「□」、「□」二字古文,吳氏懷疑「□」乃古「郰」字,同時對於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張仲簠》銘文摹搨中釋「□」作「張」之說,更是採取保留態度。欲釋此疑,當溯其源,此蓋源自宋代金石著錄對於二件古器銘文中釋「□」之爭,而歸類諸論,計有釋「張」、「弡」、「弫」三種說法。其後,因元、明二代之金石學消沉不興,金石著述與字書多傳抄而真偽錯雜,故而多承前例而無裨於考,及至清代中期,釋「□」猶見因襲「張」、「弡」二說。本文承前宋代「二器三說」之基礎,爬梳歷代關於金文「□」字之文獻史料,佐以清末以來成果粲然之考據著論與銅器銘拓,以證前說之訛,並得正確釋「□」之說。其次,藉由二十世紀新出土之「□器」與相關標準器之器形、彝銘內容比對分析,復參酌以天象配合干支曆朔推算之研究成果,進一步嘗試解開西周時期□器斷代與□族、□邑存在之謎。

參考文獻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增訂八版),1991 年。
(漢)趙岐撰,(晉)摯虞注,(清)張澍薈輯:《三輔決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第 54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宋)王厚之:《鐘鼎款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