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1.175
  • 期刊

都市邊緣化下原住民族部落認同與重建-以新北市新三鶯部落為例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為:瞭解都市原住民在政府的強勢支配與邊緣化的過程中,如何自主爭權。我們利用框架理論,來探察三鶯部落的內部動員與外部動員。我們發現,隨著每次的抗爭經驗,部落族人與外圍社運人士形塑特殊的集體抵抗性認同,成為動員作用的來源。族人的共識框架與反抗框架,包含「部落框架」及「族群的框架」。族人採用部落框架來表述部落的生存權、居住權、與發展權的文化空間,並使用這個框架來向政府爭取這個空間;族群的框架則展現三鶯部落議題的族群性,突顯政府長期來以本位主義、以及內部殖民的方式,來處理原住民的事務。我們可以看到,部落族人被壓迫的生命經驗,激發權力意識的甦醒進而成為抵抗的動能。我們也發現到,有關於原住民聲援者對於三鶯部落的動員,族人擔憂部落的主體性在外圍社運人士的參與下,是否會受到某種程度的侷限與影響。三鶯部落的阿美族人從無人關切的都市孤兒,轉變成具有自主性抵抗及且擴大動員能力的「都市部落」,它必然在都市原住民抗爭史上留下標竿性的地位與歷史性的意義。本文的貢獻在於記錄三鶯部落的抵抗動能及組織動員,藉以詮釋都市原住民的抗爭。

被引用紀錄


阮俊達(2015)。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953
方歆婷(2012)。打造現代都市獵場-三鶯部落爭取居住權的漫漫長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7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