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53.131

摘要


講「臺灣」,大家都非常清楚,有共識;講「文獻」,只要是研究學問的人也應該不陌生,不會有爭議。但是當將兩者合起來講時,「臺灣文獻」看似很有共識,也不陌生,然而卻是人言言殊,各自彈調。值此知識經濟時代,兩岸又熱衷「台灣研究」,密切加強學術交流之際,有必要將「台利文獻」的定義、依照時間序列,或台灣開發各個時期重要文獻書目加以建構起來。 何謂文獻?如果以孔子的定義,文獻是指「禮」而言,凡是一切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無所不包,範圍極廣,要靠學問淵博,熟悉掌故的賢才,用文章記鋒流傳下來的意思。文獻與文物、文書、檔案、史料之間有區別但也有重疊。而所謂「臺灣文獻」又有三層建構因素,包括: 就歷史而言,以葡萄牙船航經臺灣海域,驚讚臺灣爲「Ilha Formosa(福扇摩沙)」算起,大約四百六十年;以「臺灣」爲名是在清康熙二十三(西元一六八四)年,清改明鄭時代之「東寧」爲「臺灣府」,迄今亦已三百二十年,都是構成臺灣文獻的歷史因素。 就地理而言,臺灣位在太平洋一隅,大陸、荷蘭、西班牙、日本都曾經統領過因此除了臺灣一地的文獻之外,這些國家典藏有關當時統治的文獻也要蒐集;再就管轄來看,明鄭侷限澎湖、安平:清朝、日據爲臺灣本島、澎湖群島;目前爲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所謂「臺灣地區」的文獻,都是構成臺灣文獻的地理因素,需要有計畫完整的徵集整理。 就內容而言,荷蘭、日本、西班牙等殖民統治,兼以島上平埔族、十族原住民、加上閩南、客家移民、漢人,形成多元文化、多族群的特色,不但文字、文化多元,而且文獻內容也多元,構成臺灣文獻內容的複雜性與困難度。 臺灣文獻的分類有中文圖書分類法、臺灣文獻叢書分類怯及文獻典藏分類法等三種方法;而臺灣文獻的分期則可以按臺灣發展歷史分爲史前時期、明代以前時期、荷西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據時期及光復以後時期等六個斷代加以析述。而各個時期的文獻琳瑯滿目,有文字與非文字:有荷蘭文、西班文、日本文、漢文,當然也有中、英、日、原住民、閩南、客家糾纏一起,看來在這個世界上,也只有臺灣才擁有的特殊文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