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67.39
  • 會議論文

政治機器與政黨之關係:以芝加哥市為例

摘要


美國在內戰後工業成長迅速,都市的繁榮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其生活機能更吸引來自外國的移民及鄉村移入的浪潮;同時,舊移民逐漸移往都市郊區。大都會區與郊區利益的不同更突顯「地方主義」(regionalism)自主性的色彩,代議士在州議會中爲其地區發聲並且形成州與地方的權力角逐戰。雖然州的權力高過於市,但是都市內由政黨所領導的政治機器(political machine)向聯邦政府爭取更多公共資源並鞏固其權力。故此,以政黨機器的模式介入都市事務並徵選代議士不但可以加強內部自主性的凝聚力並跳脫州政府權力制約的限制。 政治上的酬庸管道(channeling of patronage)就會在機器政治團體派系權勢基礎,多數時候都是由黨頭目來安排人事卡位,特別是在大城市中,黨頭目(party boss)的影響力相當具有權力。由於美國政治體系上分權之設計,地方上的政治機器發展也略有不同,族裔揉合、社會運動的高漲、階級結構相互衝突都是影響機器政治發展之因素,其發展隨著地域的不同及黨內部之政治機器的結構也跟著南轅北轍。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政治機器發展,對美國政黨機器政治的現象做一概括性的介紹,解釋芝加哥城市中政治機器與政黨之間互動的情形並探索芝加哥政治機器轉型的原因,最後比較當代芝加哥政治機器與發展初期時的差異性。 因此,本文研究以芝加哥爲個案研究,其研究之主旨是政治機器原本是政黨所組織的地方分部,提供有形或無形之誘因予中/低產階級選民,其選拔政治領袖也會導致內部競爭,並透過聯邦獲取更多公共資源;另外一方面,芝加哥的毎一任市長運用地方分部動員選民的方式略有不同(大多是朝向以對地方黨部效忠),最後政治機器因族群政治與多元公民參與而衰弱,並轉變成以市長爲主體的個人組織(對市長效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