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89.57
已選擇0筆
573 個查詢結果
  • 期刊
  • OpenAccess

1,677 則台灣的樣本與 1,094 則香港的新聞樣本(請見表一)。① 由於研究時程的規畫,本研究的樣本只到 2017 年,並未包括 2019 年運動之後的新聞報導。

  • 期刊

的「戰略克制」,被視為不自由霸權 (illiberal hegemony) 戰略 (Posen, 2018: 20-27)。川普總統對中國新疆集中營、香港「」大遊行等人 的「戰略克制」,被視為不自由霸權 (illiberal hegemony) 戰略 (Posen, 2018: 20-27)。川普總統對中國新疆集中營、香港「」大遊行等人

  • 期刊

2016 年,2020 年有哪些獨特的重要事件(例如香港的事件),使選民較少地在回覆中進行認知處理,較少表達情感和較多從事線上政治參與。 另外,選民在回應女性候選人的回文中

  • 期刊

情緒。Cheng將研究焦點放在統戰機制中的反動員 (countermobilization) 策略,藉由分析傘運和運動得出四種類型:吸納菁英和草根團體;雇傭匪徒來反抗爭

  • 期刊
  • OpenAccess

執照。CGTN在 2019 年有關香港的報導,經質疑高度偏頗,內容普遍與中國官媒口徑一致。英國媒體報導舉例,CGTN 有一段約 9 分鐘的影片形容香港泛民主派「煽動

  • 期刊

大相逕庭。在實務上,沒有正確斷出的詞彙包括辜汪會談、三民主義、一國兩府、等重要政治詞彙,也包括法律名稱、政策名稱,如證券交易稅、證券交易法、前瞻基礎建設,九二一重建

  • 期刊

金額又回升至 107.4 億美元。2019 年因受中美貿易關係緊繃、香港活動及國內總統選舉影響,導致併購交易件數減少 26%、併購交易金額減少 33%,下降至 72

  • 期刊

。依照強森博士(Dr. Johnson)的反諷,指的是「蓄意搗亂政府的黨徒」。42香港「」事件之後,「愛國者治港」取代「港人治港」,並在「通識教育」(Liberal

  • 期刊

技術性推遲延後,再加上香港「」動亂,竟使蔡民調後來居上,反敗為勝,只能徒乎負負,無法挽回。國民黨韓國瑜初選勝出,理應是最強母雞,最後則以慘敗收場。 2018 年九合一

  • 期刊
  • OpenAccess

年發生「」運動,強化相關方面的工作也是有針對性。最後綜觀《方案》,機構改革固然反映新一屆政府為因應「新時代」挑戰所進行的調整以及未來施政重心,但機構改革更凸顯黨角色的

  • 期刊
  • OpenAccess

52 緬甸本土「抗議藝術」與反軍政府運動 地傳播(童詠瑋 2021/3/17)。如同政治藝術家―黃照達對香港運動的觀察,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緬甸:「那些匿名的藝術家是抗 政變時,即出現在街頭抗議中。2014 年 9月,香港民主派社運人士為爭取真普選,掀起的「雨傘運動」,以及 2019年的「運動」,都看見同樣手勢。而後,2020 年泰國學

  • 期刊

,將市民使用等評價分級,作為各種資格的篩選及管控。雖然 AI 科技其能否完美實現其規劃尚在未知之數,但在諸如香港事件中也已經看到 AI 如何應用於監控與逮捕。另一方面

  • 期刊
  • OpenAccess

,到運動》Weishenme yao zhanling jietou? cong taiyanghua, yushan, dao fansongzhong yundong

  • 期刊

記者提問中,發言人汪文斌唸稿般地細數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多年來的「罪狀」,包含香港的「修例風波」(),指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會長威爾森 (Damon Wilson) 於5

  • 期刊
  • OpenAccess

?然而那幾年,臺灣與中國之間幾度緊張,比如新疆傳出再教育營、有臺灣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被中國政府判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再到事件。這一切衝突得讓我不想去探究更多,因此鮮少對外提

  • 期刊
  • OpenAccess

.薩卡所言,要用創作來面質和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還有還有,斯里蘭卡的族群對立、菲律賓的階級差異、臺灣婦運史、香港運動,以及撒奇萊雅族的族群認同議題等。我想像語文領域可以結

  • 期刊

January 7, 2023).馬嶽、2020『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運動』左岸文化。Ma, Yue. 2020. Fankang de gongtongti

  • 期刊

質與政治態度和行為研究的進展,並且朝向將臺灣的研究發現應用到其他國家的目標邁進。除了人格特質的研究之外,筆者近期亦有其他研究主題的論文發表。首先,香港事件對於 評鑑 27香港事件在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中的角色提供了客觀、科學的分析。其次,過去國內研究較少探討政治獻金對於立委候選人選舉結果的影響,透過2008年至

  • 期刊

史實根據與正確論述的思辨教育,期待藉此形成社會公眾討論與共識之基礎。再者,回顧2015年中國的《國家安全法》由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通過,造成香港的「」之

  • 期刊

界,從全球佈局觀點,鍾友全為我們分析去年底〈九合一地方選後的台海局勢〉,提醒讀者切勿給予中國與國際友邦錯誤暗示。林偉聯牧師從日本幕末天主教、香港,以及二戰時的台灣基督徒

  • 期刊

本期主題 | 15從《沉默》到「」以宗教議題作為小說題材的日本知名作家遠藤周作,在其《沉默》一書當中,深刻描寫日本幕府時期日本天主教徒所受到的宗教迫害。這部小說後 為追求自由平等,發起「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運動。港府以強勢警力暴打抗議民眾時,香港教會一樣深受其害,兄弟姊妹不知如何面對,教會領袖多數選擇沉默,縱使有人主張應臣服

  • 期刊
3N

欲將其逮捕,前者說:「我什麼都沒寫!」後者罵道:「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想寫什麼嗎?」2019 ~ 2020 年的「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運動,我們看到民眾手拿白紙在「運動

  • 期刊

政治局勢以及種種利益考量,WCC 為何對維吾爾族在新疆地區遭受壓迫,以及香港人民在運動期間所受的種種欺壓保持沉默。「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人」國際局勢變化

  • 期刊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以及再次政黨輪替,2019 年香港運動更助力蔡英文總統以史上最高的 817 萬票連任,反對統一已成台灣主流民意。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走向「政左經右

  • 期刊

惡化。再加上 2019 年香港爆發大規模「」運動;2022 年 8 月在臺海周邊進行大規模軍演等事件,導致西方國家反中情緒日益高漲。在美中關係上,隨著美中在各領域的競

  • 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蕭怡靖 博士 民眾對香港運動及對美國與中國的態度如何影響 2020 年臺灣總統選舉 論文名稱:民眾對香港運動及對美國與中國的態度如何影響 2020 年臺灣總統選舉 頁數:53 校系(所)組別: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2019年香港運動爆發以來,在臺港人的生活實作與人際網絡為分析對象,並援引Butler的操演性(performativity)概念,嘗試回答本研究的核心發問:在特 的「香港人」邊界。不過,這邊界並非僵固不變,受到運動影響,民主、自由等價值融入在臺港人的日常實作,成為凝聚在臺港人社群的手段,也為「香港人」賦予新內涵。這些實作既受特定空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己因此得到了什麼,且大多數人能夠接受並感到滿意,只有你們外面的人以為我們不知道,才會整天趾高氣昂想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 當年香港「」時,台灣「抗中」政客爭相上傳「蒙

  • 期刊

。但是更重要的是,2019年 1 月 2 日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立即成為民進黨反中反藍的議題。隨後,歷時六個月的香港「」抗爭運動,更增添民進黨反對「一國兩 生作用:選民對民進黨「抗中保台」、「抹紅」策略不屑一顧,這固然有地方屬性選舉向來與國家認同、統獨問題脫鉤的原因,另方面沒有「」、「台灣方案」等議題可操作,再加上民眾對民

  • 學位論文

傘運動」………………………………… 59 參、2019 年「運動」………………………………… 63 第五節 小結…………………………………………………… 67 2020 年初的運動。 自 2003 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政府對港政策開始轉變。其中指標性文章為清華大學(北京)副教授程潔撰“The New Story of a New

  • 學位論文

doi:10.6342/NTU202303988 5 另外,受香港「」事件影響,台灣多數人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失敗,香港的自由與法治蕩然無存 38.61%,創下我國總統得票數歷史新高,這其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 2019 年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及年中左右爆發的運動都有所影響,藍綠總統候選人都在兩岸議題上有所攻防

  • 期刊

電視也要看電影賭神(公海),蔡英文支持條例【在事件中 撿到槍】一昧的政治操弄一國兩制 製造芒果乾……獲取政治利益,蔡英文【政治凌駕司法……滿滿政治算計 要看電影 賭神(公海犯罪 港府不受理。」、「送中條例 哪裡錯拉 香港人為何要反 民進黨為何要支持??」

  • 學位論文

的。 過去幾十年來,香港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如雨傘運動、運動等。這些事件塑造了香港青年的價值觀和身份認同。因此,他們對於大灣區整合持有的態度可能會受到這些歷 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後對粵港澳大灣區政策的態度與作為。本研究將對迄今為止的粵港澳大灣區政策進行研究,並從中觀察香港青年對各政策的觀點。尤其在事件之後,我們將重點

  • 學位論文

影響。 在 2019 年 3 月中旬,由香港立法會《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起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反彈聲浪,最終爆發演變成蔓延全港的示威行動,以爭取民主自由為核心目的的「運動 人對於中國這個強鄰的帶來的「亡國感」,並隨之一定程度影響了台灣人在 2020 年的總統大選時的投票意向。 香港運動對於台灣的特殊意義在於,過去臺灣民主化後的政治發展中

  • 期刊

。2019 年香港 年公布的中國網軍帳號行為模式有相似處。Twitter 於 2019 年 8 月公布將 936 個「源自中國」的帳號停權,表示這些帳號近期發表大量與香港「」運動有關的假訊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臺北市與香港城市交流之研究—以馬英九市長任內為例(1998-2006)」進行研析。全文共六章,分別是: 第一章 緒論:研究動機、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設計。 第二章 臺北市與香港城市交流的背景:兩地交流的架構、臺北市推動城市交流的背景(突顯在臺灣的角色、在兩岸關係中地位、對外城市交流)、香港推動城市交流的背景(扮演兩岸關係中介角色、發揮兩岸關係特殊功能、對外城市交流)。 第三章 臺北市與香港城市交流的法源:臺北市交流的法源(兩岸人民及港澳條例、行政法規)、香港交流的法源(中共對港臺交流指導方針、行政法規)、兩地法源的對照(港澳條例 VS 錢七條、臺北市行政法規 VS 香港行政法規)。 第四章 臺北市與香港城市交流的歷程:包括兩地在九七前後的交流,自2000年至2003年分別舉辦兩次雙城論壇及兩次城市市政交流。 第五章 臺北市與香港城市交流的評估:臺北市城市交流的強弱優劣 SWOT 分析及比較兩地城市交流的特色。第六章 結論:提出研究發現、研究建議。 本論文主要研究問題:一、兩岸關係的氛圍對臺港城市交流直接巨大之影響,分析是次臺港城市交流的背景及變遷。二、在兩岸因素下推動是次城市交流的原意是什麼?臺港兩地交流與兩岸交流不同之處及各具之特色?三、是次城市交流是否達到當初預期的目的?四、驅動雙方城市交流的力量是什麼?背後所蘊藏的時代意義?五、今天香港是否依舊可以扮演兩岸關係的避震器之功能和作用?一國兩制對臺垂範作用是否猶在?六、兩地城市交流的發展優勢與限制、未來發展的面向? 馬英九,基於家庭背景,加上個人之人格特質,促成馬英九對推動兩岸三地的城市交流所秉持之理念,從馬市長一直延續到馬總統,在總統任期內開創自1949年以來海峽分治的嶄新局面,也是臺海最和平穩定的歲月。 本研究發現臺北市與香港皆為各自與大陸往來的中介橋樑與緩衝器,其效應可借用新功能主義的溢出效應說明,但經本論文的驗證臺北市與香港的城市交流發現,在2000年-2003年雙邊交流正常;在2004年-2013年交流減少;2020年後所有功能中止。新功能主義無法回應「溢出條件」及「政治化」的重要性。若單純使用新功能主義不足說明政治干預,需搭配強弱優劣SWOT的分析,回應結構條件、過程條件、外部因素等三組溢出條件的分析架構,加入國家安全威脅、交流與互動頻率、政治態度與社會認同;國際環境等條件命題。 這正是新功能主義分析架構及相關研究所缺乏的,因此本論文研究基本完善了相關新功能主義溢出效應不足之處。

  • 學位論文

6 月香港「」事件爆發後,很快便抓緊熱門話題,在 6 月 12 日發表了一支詳述《逃犯條例》的影片,短短一天內,影片的觀看次數就迅速竄升,登上台灣 YouTube 發燒 ,由於社會事件在媒體熱度消退之後很容易就被遺忘,為了處理這類連綿不斷的持續型事件,志祺七七開發了〈追七令〉系列,在八個月中間陸續發布了十一支相關影片,利用自身的影

  • 學位論文

不論在哪個時空背景之下,在描述青年世代時,媒體在報導中經常使用各式標籤概括描述年輕族群。本研究分析近三十年報紙對年輕族群的各式標籤,包含其出現的時間點與近三十年的變動。並據此探究不同時期與年輕族群相關的報導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議題?再近一步觀察這些標籤所處的文本脈絡語言特徵。例如觀察主流媒體是否有透過特定詞彙加強這些標籤之於年輕人的框架?這些框架又如何呈現社會對於青年的正面與負面評論? 透過大量蒐集在1990年代至2022年間包含年輕人相關代稱的文本,本研究首先觀察不同標籤的首次出現時間,以及分佈的年份、文本數量起伏等,並分析各個標籤或代稱背後牽涉的集體記憶。接著,本研究進一步以半自動化主題建模的方式,梳理年輕人新聞報導文本在不同時期的內容,並分析各時期的主題、關鍵字以及相對應的刻板印象。最後,本文透過自動化文字探勘工具,利用情緒分析還有搭配詞分析方法,探討新聞報導如何透過特定的言語框架呈現出對年輕人的正、負面印象,並分析這些說法與哪些詞彙相近。 研究結果發現,臺灣主流媒體使用世代標籤從未間斷,且各標籤之出現時間點與銳減時期皆有所重疊,在1990年代有臺灣飲料廣告商創造了「新新人類」一說,並同時有「X世代」、「Y世代」等標籤被廣為運用;在2000年代,則轉換為「六年級生」、「七年級生」、「草莓族」等;在2010年後,則有「媽寶」、「靠爸族」、「躺平族」等標籤指涉年輕人。進一步推算上述各時期的年輕人代稱,「新新人類」、「X世代」等指涉的為現今50、60歲的族群,即將步入老年;「六年級生」、「七年級生」、「Y世代」、「草莓族」等則指涉現在35至50歲的族群,為社會重要的青壯年勞動力人口;「媽寶」、「Z世代」、「八年級生」、「躺平族」等則指涉現在正值 18至35歲的族群,是當代的年輕人。 接著,以主題模型方法對1990、2000、2010年代三個時期各建立12個主題,並以五大面向「工作職場」、「政治與社會環境」、「消費習慣」、「教育文化」、「科技」等對上述三個時期各12個主題進行整合。觀察各時期的主題,可發現年輕族群在消費行為與市場商機方面備受關注,但經常會與不善理財、只愛花錢的刻板印象連結。同時,研究者也發現,關於青年族群在性與犯罪方面的討論在各時期皆被高度討論。而1990年代的文本相較於2000年代及2010年代的文本,明顯較少提及年輕族群善用科技的文本,遂無形成科技主題。工作職場方面,則以世代管理及年輕人抗壓性差等內容為主軸。整體而言,各時期報導主題多能夠與時下社會、政治議題與經濟現狀呼應,也能對應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對年輕族群既有的刻板印象與認知。 最後,透過情緒分析以及搭配詞分析方法,本研究以程度構式「越來越」、副詞「都是」以及社會慣用說法「現在年輕人」等三大類型的文本探討報導的態度再現。結果發現,在理當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中,三種言語框架在與積極和消極的字詞搭配後,皆會形成對於年輕族群的特定評價,例如積極的評價會涉及創業、購屋、消費等面向,消極的評價則涉及不善理財、抗壓性低、沈迷玩樂等面向。研究者並觀察,這三種類型的言語框架皆顯示世代間他者化現象,也呈現出說話者把自己視為「上一代」、年輕族群為「下一代」,而蘊含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批判。

  • 學位論文

特徵變化註:中共網軍的主要針對議題為郭文貴、香港「」運動與 COVID-19 疫情大流行。資料來源:Uyheng et al.(2022: 19) Twitter 平台上發動國家級規模資訊行動(information operations),其中最重要且最持久的目標是郭文貴,其行動規模甚至遠大於針對香港「」抗議的資訊行動

  • 學位論文

(2021)的研究認為香港事件對2020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決策也產生了作用。另一些研究則指出國家認同或者台灣認同在2020年的總統選舉當中,也扮演著舉足輕中的角色(方淇、吳

  • 學位論文

歷經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而習近平也面臨到中美貿易戰、香港、新冠疫情,而這一連串的難題多少都會影響到習近平的對台策略,由於這些天災人禍都是過去歷史都無可參考數據資料,勢必考 散到全球的新冠疫情,而這史無前例的種種一切,在筆者蒐尋相關訊息資料就顯得非常有限。在 2019 年香港正發生「事件」,將香港議題納入本論文研究範圍,最大的原因是參考

  • 學位論文

本文旨在探討中共對台策略之影響變數與具體策略選項。在回顧完中共對台策略演變、影響變數、理論建構後,本文依據兩岸關係存在「相互衝突的主權要求」、「權力不對稱」兩大結構性特徵,選擇以「不對稱關係」之視角切入,並發現過往理論分析過度重視物質性因素而忽略小國國內因素及大國與主要第三方關係兩大非物質性因素。因此,本文修正過往理論並提出「關係性權力不對稱模型」,該模型說明大國制定策略時,主要依據「小國是否對大國友善」、「大國與主要第三方關係是否正向」兩大因素,形成「羈縻」、「劃清紅線」、「孤立」、「兼併/嚇阻」四種策略。本文研究方法係以1989-2022年為範圍,對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位領導人任內美中台互動進行個案研究,並以論述分析法檢視重要政策講話意涵、比較研究法檢驗本文假設,以及過程追蹤法檢驗本文理論因果機制。最後,本文的結論是中共對台策略大致上能以本文模型解釋,針對少數較為複雜之情況本文則提出修正模型補充分析。而由於本文模型係考量結構性因素,因此亦保留未來在兩岸關係外,對跨時、跨域案例之延伸適用空間。

  • 學位論文

運動中參與示威行動者大量使用 Telegram 通訊工具亦是一事例,香港運動中示威者普遍使用 Telegram 軟體進行聯繫,因使用者相信,Telegram軟體 可以避免訊息遭到官方之監聽掌控,相關報導指出在香港運動期間 Telegram 竟成立了破百個與運動相關群組,示威者利用群組交換抗爭行動所需資訊。Telegram

  • 學位論文

doi:10.6342/NTU20230340345 2020 年時的主要總統候選人有蔡英文、韓國瑜,在前一年「習五條」與事件影響下,最終蔡英文獲得勝選,得票率

  • 學位論文

」的方針希望能貫徹落實。香港自己當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區自治範圍內的事務。《香港基本法》被視為小憲法。然而,這兩年香港活動,全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引起是否違反《基本法》爭議

  • 學位論文

2008年臺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和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後,兩岸空運直航即於同年年底正式開通,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航空客運及貨運往來日漸頻繁。為探討兩岸空運直航之發展及變化,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比較法及深度訪談法,探討2008年5月臺灣第二次政黨輪替以來,迄至2021年底期間兩岸空運直航客運量的變化,並進一步解析之所以變化的原因,釐清其影響。 兩岸空運直航的需求及促成力量來自於兩岸40 多年來的經濟交流,經濟因素成為主要推力,在2008年以前,兩岸關係緊張,2008年總統馬英九執政後,兩岸關係改善,兩岸協商談判前取得政治基礎,促成兩岸空運直航協議成立,造就直航客運量邁向高峰。兩岸空運直航後,兩岸之間的主權和安全爭議並未造成兩岸空運客運量的直接減少,如2015年發生的M503航路事件,但對於臺海空域有安全威脅。臺灣由哪一個政黨掌握執政權,關係到兩岸關係是和諧或對抗,也因此影響兩岸空運直航客運量的變化,中國大陸對於臺灣不同政黨的執政,會採取不同的對臺政策,如管制陸客來臺觀光人數。美國在臺海扮演著微妙的影響角色,對於兩岸航空運直航的態度不反對,也沒有多做文章,謹守一中政策。2019年底開始並於2020年蔓延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兩岸空運直航。 兩岸關係維持穩定的關鍵在於主政者基於理念或其他主客觀因素,願不願意與中國大陸維持和睦關係。政府基於職責,宜適時針對兩岸空運直航的需求和市場變化,輔導國內航空業和觀光業者積極因應,且無論兩岸關係處於何種狀態,為了避免誤判,累積互信,海基會和海協會的聯繫機制必須維持。另外政府對於兩岸之間空運直航各項事務,與中國大陸的各項談判,仍應秉持對臺灣最有利之立場及條件進行談判,並保留兩岸空運直航發展中的各項資料及記錄歷史軌跡,有利兩岸空運直航長遠發展。兩岸應儘速履行海峽兩岸民航飛航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優先推動兩岸試行適航維修員證照認可和委託對方維修機構,執行航空器維修及簽放等各項作業,將有助於兩岸空運直航的客機於兩岸降落地之整備維護。 雙方航空主管部門可以共同針對兩岸航線的航空法制,就處理消費者爭議、飛安事件調查合作及調查權行駛、損失賠償等要點,先進行溝通同時適用於兩岸的法制化作業,取得共識。最後建議未來觀光發展應以維護觀光區品質為重,以及觀光和生態的平衡為績效。而在後疫情時代,在世界各國及中國大陸旅客能夠來臺旅遊之後,應積極展現臺灣在觀光上的進步,讓遊客對臺灣的印象耳目一新。

  • 學位論文

廣為流傳,但到總統選舉卻未獲得勝選,有說法為「習五條」、美中貿易戰、香港的原因,亦有觀點認為,是韓國瑜總統競選時未提出具體政見導致失分,而後來的市長罷免,更是對於韓違背

  • 學位論文

自從歐巴馬執政以來,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互動逐漸由競合轉變為對抗,在這樣的情形下,美國積極拉攏位於東亞的盟國與夥伴以強化抗中的勢力,而中國大陸則採取相應的策略以作為制衡。然而在美中競爭轉趨激烈的背景下,我們卻發現同樣位處於美國「第一島鏈」戰略上的臺灣與菲律賓,其過往兩任政府的對外策略在政權輪替後出現了反向的變動,臺灣從馬英九政府到蔡英文政府是從避險轉變為抗衡,而菲律賓從艾奎諾三世政府到杜特蒂政府則是從抗衡轉變為避險。 對於這樣的差異,本文嘗試以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理論框架,透過探討臺灣與菲律賓所面對的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分析其對外策略的成因,並且進一步進行比較。本文研究發現,國內因素是影響臺灣與菲律賓前後兩任政府對外策略出現反向變動的關鍵原因,其中領導人的認知與偏好具有最為決定性的影響,而隨著選舉的迫近,民意也會對領導人形成誘因與壓力,進而讓領導人基於選舉策略的考量調整其對外策略。

  • 學位論文

為全新的角力場域,例如網絡社會運動的出現即是一例,無論是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還是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又或是香港的運動,資訊科技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說資訊科技所產

  • 學位論文

2020 年總統大選中拿回執政權,但因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40 周年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連動解釋,引發台灣民眾普遍不滿,加上香港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