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3.217.20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黃曼倫
作者(英):Huang, Man-Lun
論文名稱(中):影響家暴案件聲請保護令之因素分析 ─以新北市政府警察局通報案件為例
論文名稱(英):The Determinants of Petition Protection Orders in Domestic Violence Cases Evidence from New Taipei City Police Department
指導教授(中):黃柏鈞
指導教授(英):Huang, Po-Chun
口試委員:翁永和
楊志海
口試委員(外文):Weng, Yung-Ho
Yang, Chih-H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家暴保護令
英文關鍵詞:Domestic ViolenceProtection Orders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001197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近年來,新聞上常有家暴案件的發生,家暴案類也常是警察局的110報案量較高的前幾名,在在顯示民眾遇有家庭暴力事件,不再羞於啟齒,除了歸功於公部門的加強宣導、法治社會風氣盛行及國人文化水平提升外,更是因為民眾自我保護意識提升,法治觀念較以往熟稔。
本研究以新北市政府警察局2019年通報之家暴案件為研究對象,以線性機率模型分析,在當事人特性、受暴狀況及受暴原因等三大構面下找出影響被害人聲請保護令之重要決定因素,實證發現,當事人特性構面中的「被害人性別」、「被害人有無大專學歷」、「相對人性別」;受暴狀況構面中的「有肢體暴力」、「有無未成年孩童受傷」及受暴原因構面中的「感情、外遇問題」、「財務支配或借貸問題」、「酗酒」、「疑似或罹患精神疾病」、「施用毒品、禁藥或迷幻物品」等10項具有顯著的解釋能力,為家庭暴力案件聲請保護令之重要決定因素。
本研究另以案件類型作為調節變數,經過實證研究結果,若相對人為女性,在親密關係暴力的案件類型中聲請保護令的機率較非親密關係暴力案件減少4.8個百分點,顯見在現在的社會中,女性如為相對人,那麼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小爭執而不認為是家暴,尤其是在親密關係暴力類型中較為顯著。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violence often occurred in the news and has been the top of the reported cases in the police department. This phenomenon indicates that people are not ashamed of discussing domestic violence anymore because of the public sector’s advocacy, the prevailing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leveling, and increased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eterminants of petition protection orders in domestic violence cases reported in New Taipei City Police Department in 2019. We examined three facet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ituations, and reasons for domestic violence through linear probability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e gender of the victim and the respondent, and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victim, physical violence, child abuse, emotional and affair issues, financial issues, alcoholism, mental illness, and substance abuse are th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petition protection orders in domestic violence.
This study also examined the types of domestic violence as moderators. The result showed if the respondent was female, the percentage of petitions for protection orders from intimate relationship violence was 4.8 percentage points less than from non-intimate relationship violence. Therefore, we could conclude that most people would regard domestic violence as a small disputation if the respondent is female, especially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 violenc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家庭暴力定義、類型及相關理論 4
第二節 保護令介紹與相關實證文獻 9
第三章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家庭暴力案件通報之現況統計 16
第四章 實證模型設定 21
第一節 變數說明及預期影響方向 21
第二節 實證模型的建立 26
第五章 實證研究 29
第一節 實證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29
第二節 各解釋變數之相關性分析 31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 32
第四節 Probit Model分析 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4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8
第二節 研究建議及研究限制 50
參考文獻 53
中文部分
王樂民與鄭瑞隆(2008),「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對遭受婚姻暴力婦女脫離受暴關係成效之研究-以臺南市爲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4(2),1-30。
王佩玲(2012),「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之建構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1-58。
江孟萍(2009),《保護令對受暴婦女的影響:一個歷程的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呂佳芸(2011),《親密關係受暴女性求助行為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啟安(2008),「非本國籍配偶家庭暴力加害人暴力行為成因探討—以雲林縣為例」,《警學叢刊》,38(6),133-160。
沈慶鴻(2003),「婚姻暴力受虐婦女保護令聲請經驗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4,169-206。
沈慶鴻(2019),「高危機、低意願: 親密關係暴力高危機案主受助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3(1),1-44。
沈慶鴻與彭昭芬(2001),「保護令制度之實施對台北市受虐婦女處境影響之探討」,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案。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周月清(2001),「受暴婦女與專業人員對婚暴認知探討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4,96-105。
柳宜吟(2008),《婚暴婦女撤銷民事保護令因素與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林宜詩(2014),《親密關係中精神暴力受害者求助正式體系的經驗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明傑(2000),「美加婚姻暴力犯之治療方案與技術暨其危險評估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0,197-215。
邱淑卿(2007),《影響婚姻暴力受暴者聲請保護令因素分析: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邱獻輝(2012),「探究男性親密暴力之文化意涵」,《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8(1),27-49。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巨流。
柳宜吟(2008),《婚暴婦女撤銷民事保護令因素與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韋愛梅(2010),「台灣刑事司法系統對家庭暴力的回應與現況」,《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1),135-162。
高鳳仙(2014),《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晟(2012),《親密關係暴力性別差異─以聲請保護令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青(2011),「從社會環境與文化價值的觀點談飲酒與家庭暴力—以一個參與「家庭暴力加害人戒酒教育團體」的成員來論述」,《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1),1-12。
游美貴與西蒙.拉皮耶(2012),「女性主義團體工作實踐-以婦女庇護所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0,151-153。
黃庭偉(2018),「老人虐待現況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74,6-24。
黃頌善(2006),《婚姻暴力之民事保護令研究~從婦女權益保障之觀點出發~》,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紋與林淑君(2014),「不同類型家庭暴力事件成因及特性之研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0(2),91-130。
楊愉安(2011),《我國新移民婦女的婚姻暴力求助與受助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鄭瑞隆(2004),《親密暴力、成因、後果與防治》,嘉義:蜂鳥。
鄭瑞隆等(2002),「家庭暴力加害人特質與處遇評估工具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英文部分
Coheman, D. H., & Straus, M. A. (1983), Alcohol abuse and family violence. In E. Gottheil, K. A. Druley, T. E. Skoloda & H. M. Waxman (Eds.), “Alcohol, drug abuse, and aggression(pp. 113-127),” IL: Charles C. Thomas.
Gelles, R. J (1976), “Abused wives:why do they sta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8(4), 659-668.
Goode,William. (1971), “ Force and Violence in the Family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3, 624-636.
James Ptacek (1999), “ Battered Women in the Courtroom : The Power of Judicial Responses,”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9(6),862
Jones,J.S.,Holstege,C.,&Holstege H. (1997), “ Elder abuse and neglect :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an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5(6), 579-583.
Keilitz,S.L.,Hannaford,P.L and Efkeman, H.S (1997). Civil protection orders: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for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Williamsburg,
VA: National Center for States Courts.
Liang,B.,Goodman,L.,Tummala-Narra,P.,&Weintraub,S. (2005), “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lp-seeking processes among survivor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6(1), 71-84
Walker,L.E (1979). The Battered Woman?. New York :Harper & Row.
Wolf,R.S.,&Pillemer,K.A. (1989). Helping elder victims : The reality of elder abus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此全文20250801後開放瀏覽)
電子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