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0.160.6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吳慕櫻
作者(英):Wu, Mu-Ying
論文名稱(中):杜牧詩賦之宦遊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英):The Study on Du Mu’s Poems and Fu of His Official Travel
指導教授(中):許東海
口試委員:黃水雲
陳守璽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杜牧詩賦宦遊軍事書寫詠史歸隱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001432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9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本論文以《杜牧詩賦之宦遊書寫研究》為題,欲以詩賦為主要文本,以杜牧的宦遊過程為考察中心,觀察宦途作為一動態的變動過程,詩人在各地輾轉漂泊時,心境如何隨之變化,進而轉化成文字,在書寫中建構舞台來因應外在環境與內在渴望的不一致。杜牧在宦遊歷程中最想完成的是經世濟民之抱負,並高度聚焦於兵防議題上。他以功成身退作為理想展現,但在現世當中,「功成身退」不是自已可以選擇,而是要仰賴他人。因此,詩人時常感受到外在現實與內在理想的不一致,詩人必須思考與回應在「積極用世/歸隱故園」兩種生命價值之下,因宦遊變動所產生的「棄逐/歸屬」命題討論。而完成安放生命價值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書寫,蓋書寫世界乃詩人可以掌控建構的,透過採取並置古今關係、建構朱坡莊園等等方式,使詩人得以在不同的舞台上活躍抒懷。這一切心境的轉折皆與宦遊的變動性有所關係。杜牧以浪漫詩人聞名於後,以詠史詩作立名於文學史上,然而其詩賦作品不應該只有這幾個面向,而是具有更多元更深層的意義。因此本文就宦遊歷程為觀察中心,探討詩人創作了何種作品以因應宦遊的變動性,並以何種態度來面對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連結與關係,期許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開展出杜牧詩賦更多元的面相考察,挖掘其文學作品更深層的價值展現。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8
第三節 研究概況 10
一、 專書 11
二、 學位論文 14
三、 期刊論文 20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2
第二章 杜牧宦遊之前後經歷 27
第一節 少年得志與甘露事變 27
一、 世業儒學,家風不墜 27
二、 幼年孤貧,少嶄頭角 32
三、 少年登科,十年幕府 37
四、 甘露事變,移疾東都 43
第二節 三守僻左,七換星霜 48
一、 假滿去官,轉投崔幕 48
二、 李黨主政,出守三郡 54
第三節 外求湖州與生涯末期 69
一、 遷擢京官,歸返故里 69
二、 上書宰相,求守湖州 74
三、 卒年五十,終於長安 79
第四節 小結 80
第三章 論兵與憂國書寫 85
第一節 論治國理念之形成 85
第二節 邊疆與治國之想像書寫 92
第三節 建功立業之壯志書寫 97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四章 杜牧棄逐與詠史書寫 105
第一節 翻案與隱喻書寫 108
第二節 針砭與諷諫書寫 114
第三節 懷古與棄逐書寫 122
第四節 小結 127
第五章 杜牧隱逸與樂土書寫 129
第一節 山水田園書寫 131
第二節 隱逸心態書寫 138
第三節 故園朱坡書寫 144
第四節 小結 153
第六章 結論 15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55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60
一、 邊塞詩與杜牧邊疆建功作品之對讀 160
二、 山水田園書寫之繼承與遞嬗 161
參考文獻 163
一、 古典文獻

﹝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戰國﹞莊周撰,﹝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武進莊氏校刊本。
﹝漢﹞鄭玄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漢﹞鄭玄箋,﹝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阮刻本。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晉﹞杜預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清嘉慶胡刻本。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李賀著,葉蔥奇注:《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箋注:《樊川詩集注》,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唐﹞杜牧著,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孟棨,《本事詩》,收錄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稗海》本。
﹝唐﹞張祜著,嚴壽澄校編:《張祜詩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王儻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上海:中華書局,1976年)
﹝宋﹞宋敏求撰:《長安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訓堂叢書》本。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宋﹞許顗:《許彥周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宏治華氏翻宋本。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宋刻本。
﹝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
﹝宋﹞蔡正孫撰:《詩林廣記》,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影印半閑堂本。
﹝金﹞元好問輯,﹝清﹞錢謙益、何焯評注:《唐詩鼓吹評註》,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元﹞方回編:《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四庫刊本。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金聖歎:《聖歎選批唐才子詩》,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卷第三十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乾隆《教忠堂重訂本》。
﹝清﹞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84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焦循正義:《孟子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影印《海堂經解》本。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劉寶楠正義:《論語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南菁書院續經解》本。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方堅銘:《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北京:新華書店,2009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西平、張田:《杜牧評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
朱光潛:《詩論》,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朱碧蓮:《杜牧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余正松:《高適研究》,上海:中華書局,2008年。
佟培基:《全唐詩重出誤收考》,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吳在慶:《杜牧論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胡可先:《小李杜》,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胡可先:《杜牧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郁達夫著:《郁達夫詩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容肇祖:《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馬瑋主編:《杜牧詩詞賞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張金海編:《杜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相編:《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3年。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臺北:新文豐出版,2004年1月。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伯海主編:《中國詩學史‧隋唐五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曾學文編:《杜牧詩選》,揚州:廣陵書社,2013年。
游國恩、蕭滌非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大綱》,香港:三聯書店,1979年。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錦珠:《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楊伯峻編注:《春秋左氏傳》,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葛兆光、戴燕:《晚唐風韻》,臺北:漢欣文化公司,1991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鄭文惠:《大唐詩傑:杜牧詩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蕭瑞峰、方堅銘、彭萬隆合著:《晚唐政治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繆鉞:《繆鉞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謝錦桂毓:《杜牧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顏崑陽:《杜牧》,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譚黎宗慕編:《杜牧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日﹞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美﹞宇文所安,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6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英﹞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二)學位論文

文家均:《失意背景下的仕、隱抉擇與心態轉換──以杜牧詩作為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丘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4年。
吳洙亨:《杜牧之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3年。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李向菲:《甘露之變及其對晚唐文人的影響》,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徐錫國:《杜牧詩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
馬征:《杜牧軍事題材作品研究》,廈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張謙:《杜牧紀行詩研究》,瀋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曾宗宇:《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簡秀娟:《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三)單篇論文

方鎮華:〈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後期士人的軍事參與〉《台大歷史學報》第50期,2012年12月,頁1-31。
王西平:〈杜牧與牛李黨爭〉,《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期,1985年,頁58-66。
王德權:〈中晚唐使府僚佐昇遷之研究〉,《中正大學學報》第1期,1994年,頁267-302。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中賢失意賦」考略〉,《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119-122。
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卷4期,1977年,24-54。
李美玲:〈詩書皆美──杜牧「張好好詩」評析〉,《中國文化月刊》284卷,2004年8月,頁70-85。
李珺平:〈論杜牧以意為主的兵家文學觀〉,《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14年,頁25-31。
房日晰:〈杜牧李商隱之詠史詩比較〉,《西北大學學報》第二期,1994年,頁60-64、47。
林惠蘭:〈杜牧之詩學〉,《蘭陽學報》 第2期,2003年6月,頁281-292。
高林廣、宮春泉:〈不務奇麗、不涉習俗──杜牧詩學思想述評〉,《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7年9月。
寇養厚:〈杜牧七言律詩的藝術風格及其成因〉,《文史哲》第四期,1985年,頁71-76。
寇養厚:〈杜牧與牛李黨爭〉,《文史哲》第四期,1988年,頁46-53。
陳修武:〈《全唐詩》中所收的杜牧集和許渾集〉,《書目季刊》第1卷第3期,1967年3月,頁3-12。
陳修武:〈《全唐詩》杜牧許渾二家詩集互見詩篇考〉,《書目季刊》第2卷第2期,1967年12月,頁21-45。
陳靜芬:〈杜牧詩歌中的歷史意識〉,《明新學報》第33期,2007年7月,頁141-167。
楊世全、徐旭平:〈杜牧詠史懷古詩對前代作品的超越〉,《文山學院學報》第2期,2019年,頁69-72。
楊焄:〈論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的文獻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頁135-139。
楊靜芬:〈杜牧詠史詩析論〉,《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8年7月,頁91-107。
葛曉音:〈杜牧和他的詩歌〉,《學術月刊》第6期,1981年,頁30-41。
鄭文惠:〈杜牧詠史詩之時空結構──以時間空間化為論述主軸〉,《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49-1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