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8.112.10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駱俊廷
作者(英):Lok, Jun-Ting
論文名稱(中):朱子論「操存」:從淳熙元年的「心說之辯」展開
論文名稱(英):Zhu Xi on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A Close Reading of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 (1174)
指導教授(中):馬愷之
指導教授(英):Marchal, Kai
口試委員:詹康
林維杰
口試委員(外文):Chan, Kang
Lin, Wei-Ch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中文關鍵詞:操存淳熙元年心說之辯
英文關鍵詞:Cao Cunheart-mind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1174)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101570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無庸置疑,當今朱子研究最棘手的問題和爭議焦點,莫過於如何闡明朱子哲學體系中最複雜的概念——「心」。相關爭議的源頭可以追溯自牟宗三對朱子哲學體系的批判。對此,許多學者都試圖在牟宗三所提供的框架下對朱子「心」的概念做出修正和回應,時至今日,仍未停息。
本論文從修養工夫的角度「操存」來切入「心」的議題,試圖闡明「操存」與「心」的關聯性。事實上,這兩者是一體兩面,朱子認為唯有從「操存」才能開顯出「心性整體」的意涵,反之亦然。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朱子所理解的「操存」的具體意涵進行分析,給予理論說明。第二部分,深入文本針對淳熙元年(1174 年)朱子與眾儒者們所展開的「心說之辯」進行探究,這一長期被學界忽視的論戰圍繞著孟子中論「操存」的議題而展開,並深入討論如何定義「心之本體」和「人心和道心」等問題。這一年的書信文獻所展開的脈絡,恰好為我們提供理解朱子如何從「操存」的立場確立自己獨特的「心說」。總而言之,「操存」作為修養工夫包含了自覺、自我喚醒的內涵,朱子認為吾人必須透過「操存」工夫培養「道心」。同時,朱子也確立「操存之心」為實踐主體,此一主體實乃具備倫理規範的指示性(demonstratives)概念,因此,從「操存之心」為基點,吾人才能在此時此刻的具體情境之中創造和開展出「合當如此」的理想境界。
Undoubtedly, the most difficult issue and focus of disputes in Zhu Xi's research today is how to clarify the most complex concept in Zhu’s philosophical system "heart-mind”. In this regard, many scholars have tried to revise and respond to Zhu's concept of "heart-mind" within the framework provided by Mou Zongsa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ssue of "heart-m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cultivation ("Cao Cun", 操存), trying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and "heart-mind". In fact, Zhu Xi believes that only by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can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of mind-human nature"(xin xing) be revealed.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as understood by Zhu Xi and gives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close reading to the text and clarify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 launched by Zhu Xi and the Confucian intellectuals in 1174. This long-ignored debate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text of Mencius's "Grasp and Preserving" and goes deep into it. How to define the "noumenon of the heart-mind" and "the human heart-mind and heart-mind of the way"(Ren Xin Dao Xin) and other specific issues. The context of this year's letters and documents just provided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Zhu Xi considered the heart-mind and established his own unique "theory of the heart-mind".
In short,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contains the cultivation connotation of "self-awakening", and can reach a perfect state through our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Zhu Xi established "heart-mind" as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which is a concept of demonstratives with ethical norm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heart-mind of Cao Cun, we can create and acknowledge a realm of moral perfection.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朱子的現代詮釋……………………………………………………………………………………………1
第二節:朱子論「心」詮釋的基本框架簡述……………………………………………………………3
第三節:當今學界對朱子心說的四種爭議…………………………………………………………………7
一、心屬氣………………………………………………………………………………………………………7
二、心兼理氣(修正說)………………………………………………………………………………8
三、心屬知覺範疇……………………………………………………………………………………………9
四、心屬理之發用…………………………………………………………………………………………12
第四節:研究動機:從操存談起………………………………………………………………………………13
第二章:朱子論「操存之心」…………………………………………………………………………………15
第一節:前言……………………………………………………………………………………………………………15
第二節:「心」「性」「理」拈著一箇則都貫穿……………………………………………………17
第三節:「操存之心」與理氣的關係………………………………………………………………………21
第四節:「操存」的意涵…………………………………………………………………………………………27
一、水鏡之心:一個空間的隱喻…………………………………………………………………27
二、「操存」與「顯現」………………………………………………………………………………33
三、「操存」與「主敬」………………………………………………………………………………37
第三章:展開第一人稱視角的「操存」爭論…………………………………………………………41
第一節:心說之辯的背景…………………………………………………………………………………………41
一、朱子與湖湘學派……………………………………………………………………………………41
二、朱子對「先識本心」的批判…………………………………………………………………43
第二節:第一人稱視角下的「操存」爭議………………………………………………………………49
第三節:「心」之「寂感」與「真妄」…………………………………………………………………52
第四節:人心與道心的「轉換」………………………………………………………………………………65
第四章:結論……………………………………………………………………………………………………………70
徵引文獻……………………………………………………………………………………………………………………72
古代典籍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宋〕胡宏,王立新點校:《胡宏著作兩種》,湖南:丘麓書社,2008 年。
〔宋〕張栻,楊世文點校:《張栻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
〔宋〕張載,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宋〕程顥,陳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明〕黃宗義,〔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貳)》,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當代中文專著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 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
〔丹〕丹·扎哈維,蔡文菁譯:《主體性和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上 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年。
王雪卿:《靜坐讀書與身體:理學工夫論之研究》,台北:萬卷樓,2015 年。
田浩(Hoyt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台北:允晨文化,2008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2012 年(三冊)。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2015 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年。
吳啟超:《朱子的窮理工夫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年。
吳震:《朱子思想再讀》,北京:三聯書局,2018 年。
〔韓〕金永植(KIM Yong Sik):《科學與東亞儒家傳統》,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4 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年。
林慶彰,田浩主編:《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台北:台灣高等經學
研討會論集叢刊,2019 年。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 年。
〔日〕荒木見悟(ARAKI Kengo),廖肇亨譯註:《儒教與佛教》,台北:聯經 出版社,2017 年。
胡適:《先秦名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全集校訂版),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陳來:《有無之境界: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書局,2004 年。
陳來:《宋明理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 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局,2011 年。
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出版社,2012 年。
徐時儀:《朱子語類詞彙研究(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倪梁康主編:《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 年。
馬愷之、林維杰主編:《主體、工夫與行動:朱熹哲學的新探索》,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2019 年。
〔瑞〕耿寧:《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2012 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
〔瑞〕畢來德,宋剛譯:《莊子四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 年。
〔德〕康德,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2015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學生書局,2000 年。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MABUCHI Masaya)等主編:《東亞的靜坐傳統》,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95 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臺大出版社,2011 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 年。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盧雪崑:《康德的自由學說》,台北:里仁書局,2009 年。
陳曉杰:《朱熹思想詮釋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開》,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年。
錢鍾書:《管錐篇(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蔡振豐:《東南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3 年。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年。
鄭文泉:《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吉隆坡:馬來西亞朱熹學術研究會,2014
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台北:臺大出版
中心,2011 年。
顧宏義編:《朱熹師友門人往還書札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全六冊)。

當代中文論文
李明輝:〈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鵝湖學誌》,第 4 期 , 1990 年 6 月,頁 129-135。
林維杰:〈朱熹經典詮釋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7 卷第 2 期 2007 年 6 月,頁 241-258。
陳振崑:〈朱子所論「理」的融貫性與殊別性〉,《中國文哲所研究通訊》,第 23 卷第 3 期(「聖境與德性:安靖如對宋明理學的詮釋」專輯),2013 年 9 月,頁 29-47。
陳榮灼:〈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演講論文),即將出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 49 期,2011 年 6 月,頁 191- 219。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 1 期,2009 年 3 月,頁 195-209。
廖育正:〈朱子心性論可以回應道德責任歸宿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 53 期,2017 年 3 月,頁 109-144。

外文專著
〔 美 〕 Angle, Stephen C. & Tiwald, Justin,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7.
〔丹〕Zahavi, Dan, Subjectivity and Selfhood, Investigating the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5.
〔 英 〕 Lloyd, G.E.R., Analogical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Reaso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