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6.1.9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張睿宇
作者(英):Chang, Ruey-Yu
論文名稱(中):戰後中華民國黃帝論述:以黃陵祭典與教科書為中心(1949-2018)
論文名稱(英):The discussion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WWII : Focus on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ritual and national textbooks(1949-2018)
指導教授(中):楊瑞松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黃帝遙祭黃帝陵國族建構教科書課程標準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1900878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黃帝,在清末民初時期被當時知識份子塑造成民族的遠祖,藉由這個符號來號召人民建立民族國家。民國建立後,黃帝在官方祭祀場域中沉寂了一段時間,不過教育體制下黃帝並未消逝,北伐後國民黨將黃帝地位逐漸攀升,在中日戰爭時期因對外戰爭而使黃帝這個符號的重要性達到巔峰。國共內戰後,黃帝這個符號隨著中央政府一同來到臺灣這塊土地。中華民國遷臺後,因臺曾被日本殖民統治而未曾接受到清末那股國族建構風潮,中華民國政府依循著在中國大陸上的經驗,在臺灣再次塑造與強化黃帝這個民族共祖的符號。同樣運用官方遙祭黃帝陵以及教育體系,將黃帝深植在國民心中。本研究將以歷史研究法處理黃帝陵祭祀相關的公文書、報紙以及國民義務教育下的歷史教科書中的黃帝論述。欲暸解執政者在政府遷移之後持續在臺灣進行黃帝論述以及這個論述在這半世紀多的時間如何轉變。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回顧 3
1.清末黃帝相關研究 3
2.中華民國黃帝相關研究 5
三、 研究方法 7
四、 章節架構 8
第二章 1949年前黃帝論述概況 11
第一節 1949年前中國黃帝祭祀 11
一、民國初期祭黃陵 11
二、黃陵地位提升 13
三、祭黃陵儀式流程 17
第二節 1949年前中國課程標準中的黃帝 19
一、小學課程標準 19
二、中學課程標準 21
第三節 1945-1949台灣黃帝論述概況 22
一、臺灣光復致敬團 23
二、「光復」後教科書內容 25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三章 中樞遙祭黃帝陵 29
第一節 中樞遙祭黃陵儀式 29
一、遷台初期祭祀 29
二、1980年擴大舉辦中樞遙祭黃陵 32
三、1997年檢討祭黃陵是否與春祭國殤合併 34
四、總統主祭及與遙祭黃陵、春祭合併辦理 35
第二節 中樞遙祭黃陵祭文 36
一、蔣中正總統至陳水扁總統時期 37
二、馬英九總統時期 42
三、蔡英文總統時期 49
第三節 小結 51
第四章 教育體系中的黃帝(1949-2018) 55
第一節 課程綱要內容沿革 55
一、國民小學課程大綱 55
二、中學課程綱要 58
1.初級中學課程綱要 58
2.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59
第二節 課本中的黃帝 60
一、國民小學教科書 61
1.常識教科書 61
2.歷史教科書 62
3.社會教科書 64
二、中學教科書 70
1.初級(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 70
2.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 73
第三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81
徵引書目 87
檔案 87
教科書、課程標準 87
專書 89
期刊論文、論文集 90
學位論文 92
電子資源 92
附錄 94
歷年祭文 94
歷次課程標準(節錄) 115

檔案
1. 《內政部檔案》
2. 《檔案管理局檔案》
教科書、課程標準
1. 〈雜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附表)〉,《廣東省教育會雜誌》,2:4(廣州,1924),頁131。
2. 《小學課程暫行標準》,《教育雜誌》,21:11-12(上海,1929),頁131。
3. 丁珊等編,《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三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4. 王仲孚、劉景輝等編,《歷史(上冊)》,臺中市:大同資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5. 王志嫻等編,《國中社會(第三冊)》,臺北縣: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6.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土主編,《社會(第三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7.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冊)》,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8. 李婌美等編,《國中・社會(第一冊)》,臺中市: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9. 林能士、張哲郎等主編,《歷史(上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10. 高中歷史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胡春惠,《高中歷史-本國歷史(上冊)》,臺北市:正中書局,1999。
11. 郭廷以、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歷史(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3。
12. 教育部,《小學課程標準》,上海市:正中書局,1942。
13. 教育部,《小學課程標準》,南京:教育部,1948。
14. 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編訂委員會,《中學課程標準》,上海:中華書局,1936。
15. 教育部,《小學課程沿革》,上海: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34。
16. 教育部,《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中: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52。
17. 教育部,《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中: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2。
18. 教育部,《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52。
19.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1962。
20.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草案》,臺中: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7。
21.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1983。
2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1971。
23.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撰,《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1983。
24. 教育部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96。
25.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2009。
26.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1976。
2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語常識課本(第五冊)》,臺中:臺灣省教育廳教科用書供應委員會,1947。
28.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小學歷史課本(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教育廳教科用書供應委員會,1947。
29. 國立編譯館編,《歷史(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49。
30.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95。
31. 國立編譯館,《國語常識(第五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聽,1950。
32. 國立編譯館,《常識(第二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聽,1957。
33. 國立編譯館,《常識(第三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聽,1957。
34. 國立編譯館,《歷史(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聽,1950。
35. 國立編譯館,《歷史課本(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聽,1951。
36. 國立編譯館,《歷史課本高級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
37. 國立編譯館,《社會課本(第五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0。
38. 國立編譯館,《國民小學社會教學指引(第五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5。
39. 國立編譯館,《社會習作(第九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2。
40. 國立編譯館,《社會(第九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2。
41. 國立編譯館,《社會(第九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3。
42. 國立編譯館,《社會習作(第九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3。
43. 國立編譯館,《社會課本(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6。
44. 國立編譯館,《社會(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9。
45. 國立編譯館,《社會(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
46. 國立編譯館,《社會(第七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2。
47.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9。
4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3。
49. 國立編譯館、王仲孚,《歷史(第一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4。
50. 勞榦、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3。
51. 勞榦、夏德儀、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一冊)》,臺北市:台灣書店,1965。
52. 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社會課本(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1。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省國民學校各科調整說明》,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2。
專書
1. 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二)》,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1987。
2. 王寒生,《寒生講稿(第一冊)》,臺北市:龍華,1983。
3. 王寒生,《軒轅教簡介》,香港:香港軒轅教會,1978。
4. 曲辰,《軒轅黃帝史跡之謎》,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 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6. 余正東修;吳致勛纂,《陝西省中部縣志(黃陵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6。
7. 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8. 邵元沖主編,《西北攬勝》,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9. 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臺北市:國史館:2013。
10. 周兵,《新文化史:歷史學的「文化轉向」》,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11. 林果顯,《文化、政治與時代:國家文化總會四十年》,臺北市:國家文化總會,2008。
12.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縣:稻鄉,2005。
13. 林・亨特(Lynn Hunt);江政寬譯,《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
14. 柏明、李穎科,《黃帝傳》,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
15. 柏明、李穎科,《黃帝及黃帝陵》,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
16.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6。
17. 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臺北市:一方出版,2003。
18.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
19.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市: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20. 高良左,《西北隨軺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21. 張豈之編,《五千年血脈——黃帝及黃帝陵史料匯編》,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22.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臺北市:東大,1999。
23.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市:麥田,2007。
24. 彭明輝,《台灣史學的中國糾纏》,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
25. 漢聲雜誌社,《中國童話2》,臺北市:漢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26. 蔣竹山,《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市:五南,2012。
27.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8.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2。
29. 錢穆,《黃帝》,臺北市:勝利出版社,1954。
期刊論文、論文集
1. 〈民族掃墓節舉行辦法〉,《浙江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報》,81(浙江,1937.04),頁4-5。
2. 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9(臺北,2008.05),頁123-139。
3.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臺北,2002.09),頁583-624。
4.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軒轅教的考察〉,《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6(臺北,2000.05),頁1-33。
5. 王馬克(Marc Matten),〈作為民族認同符號的黃帝——被創造的傳統?〉,收錄於劉鳳雲、董建中、劉文鵬,《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臺北,1997.12),頁1-77。
7. 沈松橋,〈召喚沉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歷史的界線〉,《思想》,2(臺北,2006.06),頁75-92。
8. 宋佩芬、陳俊傑,〈國中教科書之中國史敘述變動(1952-2008)〉,《教科書研究》,8:1(臺北,2015.04),頁1-31。
9. 李涵鈺,〈一綱一本教科書政策論述之分析〉,《教科書研究》,2:2(臺北,2009.12),頁1-32。
10. 宋光宇,〈話論民國以來的黃帝信仰與軒聽教〉,《宗教哲學》,17(臺北,1999.01),頁44-61。
11. 馬英九,〈101年中樞遙祭黃帝陵祭文〉,《海峽評論》,257(臺北,2012.05),頁37。
12. 孫隆基,〈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發明〉,《歷史研究》,2000:3(2000.05),頁68-79。
13. 許雪姬,〈「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臺灣史研究》,18:2(臺北,2011.06),頁97-145。
14.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臺大歷史學報》,26(臺北,2000.01),頁1-37。
15. 彭致翎、詹美華,〈部編和民編教科書併行審定制政策之爭議分析〉,《教科書研究》,4:1(臺北,2011.06),頁1-30。
16. 楊瑞松,〈從「民吾同胞」到「我四萬萬同胞之國民」:傅統到近現代「同胞」符號意涵的變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5(臺北,2016),頁109-164。
17. 楊瑞松,〈五四運動與近代中國「空間國族化」〉,收錄於黃克武主編,《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新北市:秀威資訊,2019。
18. 鄧家彥,〈致祭黃帝橋陵經過——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在中央紀念週演講〉,《東方雜誌》,32:13(上海,1935.07),頁257-259。
19. 衛民,〈兩岸關係的典範轉移-從辜汪會談到當前兩岸跨域流動政治爭議時期〉,《中國行政評論》,24:4(臺北,2018.12),頁1-25。
學位論文
1. 杜曉惠,〈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2. 周俊宇,〈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2008。
3. 林素瑜,〈清末民初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研究(1902-193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4. 陳錦燕,〈戰後臺灣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民族建構(1968-1989)〉,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7。
5. 蕭瑞霞,〈現代中國國族的知識建構——以戰後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華民族」論述為例〉,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6. 蘇維新,〈官方國族敘事與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的學術研究:以郭廷以、凌純聲為個案(1928-1975)〉,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電子資源
1. 《BBC News中文》
2. 《SETN三立新聞網網》
3.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4. 《人民網》
5. 《人民日報資料庫》
6. 《大公報》
7. 《中央社剪報資料庫》
8. 《中國時報全文報紙影像資料庫》
9.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1928.02-1995)》
10. 《亞太中文電視臺》
11. 《全國法規資料庫》
12. 《全國報刊索引》
13. 《教科書數位文庫》
14. 《教育部部史網站》
15. 《風傳媒》
16.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17.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
18.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19.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 《總統府新聞》
21. 《蘋果新聞網》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